你是否还死抱着“原生家庭的罪”
作者:李楠 2020-09-24 08:09:59 人际心理

有句话说:中国的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谢,而中国的孩子都在等着父母的道歉。

我也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等父母的一个道歉。

终于在我28岁左右,等来了我妈说的一句:这么多年亏待你了!看着你小舅妈对人家闺女,想想从来没有这么对过你,挺对不起你的!

当时听了,泪如雨下……

骨子里的一些仇恨也释然了一些,但,依然有恨!

譬如:不能跟我妈单独相处,不能听见她唠叨我,不能看见她对我有任何要求,不能的太多……

并且带着原生家庭的模式,我也没能让自己幸免于难的去体验幸福,而是活在了痛苦与焦虑中。

你是否还死抱着“原生家庭的罪”

从2011年开始学习心理学,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学科。

后来中间空了6年,暂时先放下了学习。

在2018年,又重新学习,这次我觉得收获很大!

在心能量的一次家庭系统体验课程中,我看到很多人跟我一样,恨自己的父母。

恨的理由千万种,但结果都是一样:我们被伤害了,并带着原生家庭的“原罪”活到了现在!

这让我看到,原来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的父母是“不称职”的。

有一个女孩,也是恨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关心不够,陪伴不够,没有给到应有的支撑,而在我们需要人支持的时候,没能送上温暖,不仅没有雪中送炭的亲情,更是无休止的索取!

在课程中呈现时,她双手握拳,不住哭泣。

突然间像看到了当年那个做家庭系统体验的我,简直是如出一辙。

但今天的我,不能说完全释然了,起码可以和平共处了。

起码,在内心和解了一大部分。

也正是因为在学习中,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你是否还死抱着“原生家庭的罪”

第一:环境的不同

我们大部分所抱怨的是:父母对我们的不够关心,对我们的控制,对我们的呵护不够等等,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大环境!

在我们父母他们那个年代,吃饱穿暖,是人追求的首要目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而最底层的便是生理需求,包括吃穿住行呼吸等。

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比如安全的需要。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父母能够让我们吃饱穿暖,便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在他们养育孩子的时候,在那样的环境里,吃饱穿暖,就是做得最好的付出!

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让我们吃饱穿暖,没有遗弃我们,便是最大的对得起。

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还不够,那是因为我们活在了新世纪,吃饱穿暖不再是问题,我们就可以有了更高的追求。

我们从生理需求过度到更高的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这对于那个年代的父母,简直就像是奢侈品。

而且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是这样,说明这也许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父母的不称职。

第二:知识的更新

很多时候,我在跟我的朋友聊关于父母的事情时,有时会很怀疑:觉得他们是如何长这么大的?

办事的方法,心思的单纯,让人觉得可笑。

为什么他们不能再为我们遮风挡雨,而需要我们来为他们解决事情?

为什么他们不能给我们依靠?

而在一次木木老师的沟通技巧课上,我突然明白了。

木木老师说:大家现在都在玩什么软件?

大部分都是抖音是吗?

可很多00后的孩子都已经不玩了!

他们都在玩哔哩哔哩这个软件。

而我身边的很多小孩都喜欢看我的世界讲解视频。

相信很多家长连听都没听过。

我是一个还算比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孩子们世界的人,但还是远远不够。

有次我一个90后的同事说,姐我给你讲个现在微博特火的视频,超搞笑。

她给我讲完哈哈大笑。

我一点都没听出来笑点在哪。

还有我的堂妹,今年上高中。

我看她的空间说说,完全看不懂。

这就是目前社会知识的更新一天一个样子,我们父母所积累的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早已跟不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有次听个讲座,说人的知识是18个月一个周期,你18个月前学的知识很多都已经过时了。

所以你看,要经常学习是多重要,而我们的父母,爱学习的又有多少?

所以他们解决不了目前这个环境下的问题,该是件多么正常的事情!

你是否还死抱着“原生家庭的罪”

第三: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了亲近的人受苦,看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也想像当年父母对我们,想让我们少走弯路一样,万般阻挠,苦口婆心,但效果甚微。

我们有时甚至想干脆扔下不管,可是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又不能。

矛盾便由此而生。

比如我每次想让我妈他们如何,他们就是不听,最后还是要吃亏,还是得我来给他们收拾烂摊子,这也是我和父母经常冲突的一点。

可后来我懂得了,张德芬老师写的那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就是让他们去经历他们该经历的,不要把父母的东西背在我们身上。

很多孩子跟父母冲突的有一点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去背负了太多父母的东西,回过头来说,我为了他们如何操心,可他们又如何的不给力。

可没人让你背负啊?

比如一些孩子为了避免父母吵架,就会做一些讨好父母的事情,可到最后父母不领情,孩子还很累。

这个时候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是多么重要。

比如我跟我妈说,让她每次出去骑电动车遵守交通规则,骑慢点,她就是不听。

有次我在上班,她给我打电话说跟小区门岗发生摩擦,让我过去。

我也很心疼,也很着急,但我忍了忍,说我过去能怎样?你报警吧,让警察来处理!

我妈说:好吧!

然后一会又给我打电话说不行让我去。

我依然说让她报警吧。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后,我妈给我打电话说事情解决了。

说明其实他们是有能力来解决问题的,只是我们要学会放手。

第四:没有尝过苹果的人,是说不出来苹果的滋味的!

这个观点是说我们都是初为父母,社会上也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做个好的父母。

没有经过学习,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那么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自然而然会沿用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方式。

即使你尽量规避你童年时受到的伤害,但当情绪来时,如果没有经过学习,还是会爆发。

我家邻居有个阿姨,她从小就爱打他们家孩子,只要一不顺心,就会拳脚相加。

后来那个家里的女儿曾跟我说,将来她有孩子了,绝不会打他们家孩子。

可当她结婚生孩子了,尽管尽量去控制,但在控制不住的情况下,还是动手了。

所以教养方式是会继承的,不管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我曾经在学习房树人技术的时候,让我妈画,我妈问了半天说怎么画?

我说你随便画。

结果她房子画的很奇怪,树也很奇怪,最后在画人的时候,只有头和四肢,却没有身体。

想想一个对自我都认识不全面的人,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处理她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妈婚姻失败,教养子女失败。

反观我姥姥对她,从来都是谩骂,没有用心的呵护过,那样一个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爱的人,又如何爱的了别人?

就如一个从来没有尝到过苹果的人,无论别人如何跟她描述苹果的甘甜,她还是不明白,更何况去给苹果呢?

所以你看你的父母如何待你,可以去看看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待他们的,都是有出处的。

我在这里所阐述的观点不包括比如被虐待,被遗弃这类问题。

亲爱的,我知道理解父母这条路道阻且长,但只要你不放弃,去学习,去反省,去经历,总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能够和自己的父母和解一大部分,甚至和解到脱颖而出,让自己更饱满,更完整。

我,也在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

而且,我还要继续走下去。

邱男神金句

本文的主旨,谈及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在内心与自己的父母和解。

这件事其实在个人的心理成长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每个人,在心理的发育中,体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都要走过三个时期:

1.依恋期:从父母那里,我们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和满足感;

2.冲突期:我们学着扮演爸妈角色,学习解决成人情感关系中的冲突,战胜并击败父母,获得独立性和力量感;

3.和解期:学会尊重父母的一体性,带着稳定感和力量感转头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其中,最关键的转折,是如何从与父母关系的冲突期走向和解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心理上长大成人。

本文作者所描述的情况,就是一些自己如何从与父母的冲突期走向和解期的宝贵经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从情感层面上来讲,是一种所谓“相爱相杀”的模式,我们都要从父母的保护中破茧,也总是会伴随着与父母爱恨情仇的纠葛。

冲突期的成长的要点,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在茧中舍不得出来,或没有意识到需要出来,用自己柔嫩的身躯在逐渐强大中去直面薄情的世界,而是要么一味地对父母愤恨不已,同时又不断没命索取。

这是一种真正的野蛮巨婴状态。

你,从与父母的冲突期中走出来了吗?

要知道,这是你自己的成长任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焦虑症俄狄浦斯情结人际关系负面情绪树洞心理医生情商测试治疗师智商测试抑郁症测试心理测试绿帽癖产后抑郁焦虑MBTI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恐惧症心理咨询师九型人格霍格沃茨职业价值观原生家庭反社会人格源码无性婚姻依赖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