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懒的话,你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只会害孩子
作者:阿德勒 2020-10-27 15:37:33 成长心理

懒惰这种行为貌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相矛盾,不符合追求卓越的观点。我们已经介绍过,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儿童都天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内部动机。而人们总是指责懒惰的儿童不追求卓越,没有上进心。但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懒惰的儿童因懒惰所得到的好处可不少。他不用承受他人的期待,即使没什么成就,人们也觉得很正常。他不愿意努力,所以总是漫不经心,非常懒散。但他的懒惰反而吸引了很多关注,因为父母需要时刻对他进行监督。多少孩子千方百计想要获得别人关注,这样我们就明白为何有孩子通过懒惰赢得关注了。

然而,这对懒惰心理的解释还不够完整。孩子之所以采取懒惰的态度,是因为可以缓解目前的困境。他们以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缺乏成就找借口。很少有人指责儿童没有能力,相反家长们往往会说:“如果他不这么懒的话,有什么是他做不了的?”儿童误以为自己不懒惰就真的可以做任何事情,他为此沾沾自喜。这种说法对于缺乏自信的儿童来说是一剂安慰剂。

这是一种变相的表扬,这句话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都相当受用。“如果我不懒的话,有什么我干不了?”这种带有欺骗性的“如果”句式,平复了他们的失败感。有时他们确实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就,但他们会觉得意义非凡,而且因为他们之前一事无成,大人也很看重这些小成就,并对此大加赞赏。但其他表现更加积极和优秀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么高的认可。

如果不懒的话,你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只会害孩子

由此可见,懒惰行为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手腕。懒惰的儿童就像在走钢丝,因为钢丝下面支着安全网,所以即使他们从钢丝上掉下来也毫发无损。他们受到的批评要比其他孩子温和得多,他们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也更少。被评价为“懒惰”要比被评价为“缺乏能力”杀伤力弱一些。简而言之,懒惰为缺乏自信的儿童筑起一道屏障,也成了他们逃避问题的借口。

当前的教育方式正好满足懒惰儿童的想法。他们受到的责骂越多,就越能满足他们获得关注的愿望。因为对他的懒惰不放心,父母会时时监督他,别人只顾责骂他的懒惰而忽视了他的能力问题,这正合他意。惩罚的作用跟责骂相似,儿童成功吸引了大人的关注,而且使别人的注意力从能力问题转移到懒惰问题上来。如果教师期待惩罚可以改善儿童的行为,那他们只会失望。再严厉的惩罚也不能使懒惰的孩子变勤奋。

如果个体行为发生了改变,这可能是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例如儿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是因为新来的教师没那么严厉,会尽量理解他,与他真诚交谈,并给他带来新的勇气,而不是打击他所剩无几的信心。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个体可能突然由懒惰变为积极。所以有些儿童在入学第一年非常消极,但是换了一个新环境后变得非常勤奋,这是因为外在环境改变了。

有些儿童没有采取懒惰的方式,而是通过装病来逃避学业任务。有些儿童在考试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因为他们觉得教师会因此多给他们一些关照。喜欢哭闹的孩子也有同样的心理,哭闹和精神紧张都是获得特权的手段。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业价值观恋母情结自卑心理弗洛伊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恐惧症智商边缘性人格障碍MBTI测试绿帽心理治疗树洞人际关系洁癖回避型人格孤独症心理测评存在主义正念产后抑郁性取向男人心理心理咨询霍格沃茨心理学强迫症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