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那些对认知行为疗法的质疑
作者:王剑婷 2020-11-02 17:05:33 心理健康

上期案例内容(一例适应障碍共病依赖型人格特质的临床访谈),较之其他一些生理心理问题交织、沉疴多年的复杂案例显得格外明快,我们能充分观察到道龙老师在咨询当中跟随与引导的切换,以及在行云流水的对话中施展的一系列调整技术,看起来酣畅淋漓。

但同时作为技术方面,会使部分不熟悉认知行为治疗的人们产生错觉,似乎这样的咨询无非就是“劝”,把坏事说成好事,让人不要那样想等等,看起来这和普通人之间的聊天也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里澄清一些大家容易对认知行为疗法产生的误解。有些误解自认知行为疗法诞生以来就存在,但经过多年以来大量的实证检验发现,CBT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然而如何娴熟的应用,始终是摆在每一位咨询师面前的课题。

认知行为疗法不过就是提供积极思维?

“老伴去世了,自己也解放出来了,别想了。”

“别管儿女那些事儿,自己活高兴就好。”

假如你看到这里会觉得这些积极的想法自己也会说啊,为什么自己说了没有用,甚至招致来访者的反感,而在道龙老师这里看起来总是能得到来访者的认同,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

道龙老师反复强调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上理解我们的来访者,然后再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因此他总是先向来访者揭示当下困扰形成的原因,如31段及39段当中“先来说说问题是哪儿来的”,通过把概念化兜售给帮助来访者,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认知习惯。因此并不是一听到困扰,就急于把消极想法用积极想法给抹去、覆盖掉。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简单鼓吹积极想法的拉拉队长,因为所谓积极思维是集中在“我总能得到我想要的”这种盲目乐观的视角下,而我们需要为来访者提示的是积极的预期是:“无论生活中发生多么糟糕的事,我都有力量面对和解决。”这是建立在准确评估的行为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因此才会有访谈中一系列的澄清(儿女都做了什么)、确认(有没有钱,有没有自由)、揭示(思想年轻,身体好)及反证(儿女忙是父母教育的成功)。

作为初次访谈,这一切都发生在行云流水的对话当中,于无形之中化解了来访者的焦虑,咨询师娴熟的带领及思维引导可以建立来访者的信心,松动原本那些多年形成的负性思维习惯。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作为治疗的必要环节在今后的咨询中可以更加细致的通过心理教育、认知调整练习、家庭作业等多种方法来逐步帮助来访者巩固这些积极信念的有效性,因此首次访谈也是建立咨访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任何一种咨询技术当中,懂得,都是最高级的共情。

认知行为疗法是技术导向的方法?

相比其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上述提到的布置家庭作业,进行图表式的行为或认知分析,为了便于开展学习和咨询还有一系列的由咨询师或来访者使用的“操作手册”,给初学者一种感觉——这个技术像某种器械一样冷冰冰的,不关注情绪,不需要了解来访者,只关注症状,下手解决这个问题就万事大吉了。

然而这恰恰是错误的,因为在认知行为疗法当中情绪常常是治疗的起点——毕竟来访者寻求咨询帮助都是受到情绪困扰开始的,他们谈论的情绪当中包含着他们的想法,如果来访者不涉及自己的痛苦情绪,他和咨询师也就无法揭示出需要关注的消极想法,因此不考虑情绪的认知治疗始终无法取得进展的。

道龙老师的访谈中,从“你有什么困扰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提问方式就是通过开放的问题收集来访者的情况,在治疗步骤当中辨识、记录情绪,调整认知,改善应对策略,这样的模式始终贯穿于道龙老师的访谈当中。

利用具体的治疗手册也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概念化结束之后才会使用,或者说是在咨访双方已经明确了该如何“对症用药”之后才开始进行的,在个案当中,这些步骤都会提前与来访者进行解释与说明并取得理解,而如此这样的操作仍旧是建立在“互信”关系之下的双方配合,不存在纯粹单向的技术操作。

在道龙老师的访谈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对来访者情况深度的理解,从来不曾脱离开当事人的状况进行任何技术套用。虽然基于文字,我们无法传递老师在咨询时语言的温度、情绪的控制以及其他非言语性表达所传递出的感受,但来访者的回答以及在访谈中展现出来的变化都展现着一次咨询起到的各种变化及收到的改善效果。

说说那些对认知行为疗法的质疑

认知行为治疗是只关注表面的简单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背后遵循的简单原理叫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这个定律始于公元 14 世纪,来自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表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即“简单有效原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

认知行为疗法也秉承这个理念,如果存在着一个比较简单而且有效的一种途径能够诠释和理解这个来访者的具体症状,那我们就不需要把这个问题搞得复杂化。

比如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能看到来访者对当下生活的担心与不满,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深挖她的潜意识、她的梦境、她的创伤,更无须通过画画或沙游工具来试图捕捉她的情绪加以解读。

我们看到在案例当中通过精神动力学分析,了解来访者的成长过程,发现“总觉得无人照料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可以被视为是表面化的问题,由于这个扭曲的想法所以当面对生活里的事情,如外出儿女要求留言、或者不能时时陪伴时她都会产生不满和抱怨,就可以看到她的认知模式,更容易明白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与痛苦。假如需要更复杂的概念来解释这件事,那么也一定是因为来访者需要我们去解读她的深层心理,而不是为了显示咨询师自己的高明与权威,凌驾于来访者的需要之上进行的深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太多过去也并不能证明真的对问题解决有帮助。

当然奥卡姆定律的简单化并不是过份简单化,比如仅仅靠看症状来代替对人的理解。现代社会对奥卡姆定律的研究特别关注于两种方法对比或对同一现象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假说时,倾向于应该采取比较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一种,世界客观存在即是建立在客观实践之上,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也更符合循证医学的思路。因此以奥卡姆剃刀定律为背景的认知行为疗法原则正是大道至简,招式看似简单,想要熟练掌握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经历并不少于任何一种咨询技术。

如上所述,多年来对于认知疗法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只关注当下突出的问题,对治疗关系的不强调而更关注技术、症状等,然而实则这些问题在认知行为疗法发展的早期即被提出,也随之不断进行着调整,早已经不再成为问题,至少在中美班我们每位学员亲眼目睹着道龙老师500例访谈中所施展的CBT技术,无一例不重视咨访关系,无一例不是为来访者解决其困扰,我们还从未在中美班案例当中发现由于技术当中倡导进行的“引导、心理教育、建设性对峙”等技术本身会给咨询带来矛盾或冲突,反而总是在大多数时能看到来访者心悦诚服的接受访谈内容。

因此,作为临床实践已经超过几十年、有充分循证基础的咨询技术,大道至简的认知行为疗法已经是当今心理咨询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不是之一。假如,你还在犹豫是不是这个疗法本身是否有效,那首先也应该先问问自己对这个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任何时候,用“术”解决问题等于找到了一把钥匙,而用“道”解决问题等于找到了万能钥匙。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回避型人格障碍咨询师原生家庭心理效应双相情感障碍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反社会人格倾诉控制情绪心理咨询师负面情绪心理治疗自闭症思维反刍智力测试焦虑九型人格MBTI产后抑郁无性婚姻心理恐惧症自愈能力爱情挽回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