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不完美的积极转化,让孩子懂得助人助己
作者:心理师 2019-11-04 16:17:20 成长心理

走进上海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一间教室,老师正给孩子们呈现一堂主题为《看见的情绪》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通过情景故事、游戏、多媒体等方式,孩子们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并寻找应对策略。

特别的是,在课堂里坐着的不仅有普通的学生,还有一些较为特别的孩子——他们都患有中轻度的身体障碍或是心智障碍。

近日,由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主办的“贝慈在行动 融合共成长”——上海市宝山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专场活动在上海大学附属小学举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贝慈”让孩子帮助孩子

在校园中,总有一小群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他们或许视听受损,或许肢体伤残,或许智力障碍,又或许有着一定程度的自闭症

实现不完美的积极转化,让孩子懂得助人助己

(图:示范课展示)

当普通学生和这些孩子共处同一课堂时,他们会怎么做?

两年来,这样的课堂常常出现在上海市宝山区的8所学校里。8个班级的327名学生,向特殊青少年敞开了大门。课堂上的孩子没有慌张躲闪,而是彼此尊重,和乐融融。

而创造这个机会的,正是这个名叫“贝慈”的融合项目。

项目领衔人,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这样诠释:“贝慈”即“BASE”,分别代表:B-Believe相信;A-Academic理论的;S-Social社会的;E-Emotional情感的。

中文名“贝慈”,寓意“懂得即慈悲”。

该项目建立在融合教育这一全新的特殊教育理念之上,通过特别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让有中轻度身心障碍的特殊学生,和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

实现不完美的积极转化,让孩子懂得助人助己

(图:宝山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伟正在做项目汇报)

“贝慈”不仅给了特殊孩子上普通学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了普校的学生去了解不同的生命形态的机会,让他们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包括身边的随班就读儿童,拥有同理心、学会尊重、完善自我,培养社会情感与积极心理品质。

两年来,秉持着“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的理念,“贝慈”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让他们拥有高质量的学校生活与积极的生命体验;

同时消除限制与界限,倡导没有特殊,只有特别;没有援助,只有共生,让“不同”成为另一种教育资源,给“不同”赋予另一种积极意义。

对此,上海大学附属小学来校长朱燕感受颇深。她说,“贝慈”课堂让孩子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

实现不完美的积极转化,让孩子懂得助人助己

(图:展示会现场专家和试点学校交流与碰撞)

作为“贝慈”融合项目试点学校之一,宝山区美罗家园第一小学季诚校长带领的团队都是这一项目的坚定支持者。“我们经常说要帮助关心特殊孩子,却很少对身处同一课堂的普通孩子提出‘支持’、‘共生’、‘接纳’这些概念,而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却恰恰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会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宝山区教育学院德研室张雯看来,贝慈课程的推进是宝山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的定向延伸与纵深发展,是宝山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充实与丰富,落脚点培养生命个体的善良、公正、包容、体谅、爱的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进而获得幸福感,贝慈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

“五大课程模块”+ “活动延展课程”打造尊重多样性的课堂文化

听说孩子的班上有特殊学生,家长们大多会有疑虑和担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不同,这课该怎么上?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融合教育的挑战在于,特殊学生在普通班里的一些特殊的表现、行动,可能会不被老师和同学理解,以致不敢接近他们。”展示会上,儿童特教心理专家曾凡林教授如是说。

那么,“贝慈”课堂是如何拉近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之间的距离呢?

据了解,贝慈项目研发了《贝慈在行动》小学生社会情感心理微课程。微课程基于社会情感,分成了自我了解、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激励、社会决策五大模块,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绪技能。

实现不完美的积极转化,让孩子懂得助人助己

实现不完美的积极转化,让孩子懂得助人助己

(图:项目领衔人蔡素文老师做项目执行汇报)

蔡素文介绍,“贝慈”课堂形式多样,例如通过情景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各类障碍,让他们通过游戏体验寻找帮助策略,又如会设置“心情阳台”这样的小机关看见自身优势等。

课程在各类活动中体验与感受,老师以爱与被爱的能力这一积极品质作为设计主旨,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除了常规课程以外,“贝慈”融合项目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志愿者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带领孩子去认识各种症状,及其表现和形成的原因。

自主研发游戏包,设计一系列配套的主题活动,活动让学生看见更多,了解更多,活动延展了“贝慈”课程的广度与宽度。

在宝山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伟看来,贝慈项目的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学会在不同情境中理性思考,作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决定,学会调节情绪、应对交往的困扰,拥有“有我、有你、有他”的内在格局,提升社会适应力。进而更专注于学习,更有勇气面对挑战,成为内心有力量,责任有担当的有社会情怀的小公民。

回归教育本质,营造“走向生活的学校德育”氛围

“贝慈”融合项目开展已满两年,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效果如何?有什么样的衡量工具可以来佐证这些结论?

对此,蔡素文拿出了一组调查结果:在调控他人情绪、调控自我情绪、感知自我、感知他人和运用情绪这5个维度上,经过对项目班级学生的分析后发现,八所学校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调控他人情绪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后测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在运用情绪维度上,三年级后测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四年级和五年级;成绩与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的相关,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情绪智力的各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成绩良好、中等、合格以及需努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从自我意识到有效决策,从协助他人到自我成长,“贝慈”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和社会技能,项目课程落脚点生命个体的善良、公正、包容、体谅、同理等积极心理品质。并且落实到行动中,成为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估的具体行为表现中。

“贝慈”融合项目在为特殊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让普通学生在协助他人的过程发展自我。

“心理教育要做的是教孩子一些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科学知识,并且要用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方式去呈现。”曾教授认为,“贝慈”融合项目巧妙地把心理健康和融合教育结合到了一起,效果非常好,是一次有成效的探索。

据悉,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后达标期。未来,各试点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进一步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注重学科之间、部门之间的联动,拓展联动的广度、扩大联动的效应、形成联动合力,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气候。

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葛玉华认为贝慈项目彰显三大亮点:一是人文情怀在校园日常中显现;二是注重实践研究旨在纵深发展;三是资源路径优化整合形成发展合力。贝慈项目为学校整体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成长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弗洛伊德绿帽情结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恐惧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哈利波特心理测评系统职场心理存在主义正念情绪管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负面情绪咨询师心理桃花运产后抑郁测试智力回避型人格无性婚姻聊天情商俄狄浦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