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20-11-08 14:55:00 两性心理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免不了会发生矛盾,这时有过错的那一方向对方道歉,就能很快的解决两人之间的问题,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如何道歉呢?其实就算是夫妻伴侣,也是需要道歉的,这样不仅会体现出两个人互相的尊重,还能够加深感情,马上为你介绍向伴侣道歉的效方式。

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

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婚姻关系中,向配偶道歉并请求原谅是一段婚姻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适当的时候向你的伴侣道歉,不仅能够证实他们的感受、促使他们做出原谅,并且能够让你们双方都从犯过的错误中走出来并继续向前看。

请求原谅和给予宽恕的能力,是促进婚姻满意度和爱的终生持久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原谅他人、宽恕自己对于获得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很必要的。

人们常常将道歉等同于软弱,并且普遍认为如果你向别人道歉了,你就会显得很脆弱。

然而,道歉也能被视为一种力量,因为它意味着你愿意向你的另一半表达好的意愿,与此同时促进双方宽恕的能力。

研究显示,原谅某人是使你放下包袱的一种途径,以此得到治愈并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学会道歉和宽恕,与给你自己和你的伴侣一个你们值得拥有的未来息息相关。

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

向伴侣道歉的效方式

1.找到你因自己的行为或言语对伴侣造成伤害而感到伤心的两个原因:

从你自己过去的经历中了解在体验这些伤害时的情绪。

这可能有助于你对自己的另一半产生更多的同情心。

问问你自己:既然这会让我的伴侣感到痛苦或沮丧,当时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的所作所为是故意的吗?

2.对你所做的伤害行为和所说的伤害性言语负责,承认是你自己搞砸了事情。

用类似的话语来表达你的歉意:「我为我的所作所为负责,我很抱歉我的那些行为伤害了你。」

一个人对此做出的努力能够改变一段关系发展的动力。

3.当你道歉的时候,采用「我很抱歉」和「我错了」的语句。

当你用这类语句的时候,你的道歉会更容易被对方听进去也更容易被接受。

道歉时明确说出细节,比如:你做了什么伤害到、羞辱到对方或使对方感到难堪。

4.向你的同伴解释你打算做什么来挽救这种局面(如果可能的话)。

打个比方,如果你对自己的岳母说了些伤害她的话,你可以在饭后和她道歉或者写张便条给她,让她知道你的态度,你已经发现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成长改变。

5.思考一下你为什么会说了某些话或做了某些事,而没有为自己找借口开脱或是责怪别人。

使用第一人称陈述一件事,而不是用第二人称,不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责怪他(她)。

举个例子,你可能会这样说:「我冲你大喊大叫,是因为我这一天过得很糟糕,我需要回去工作。我真的非常抱歉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

而不是:「你答应过会在6点钟准时做好晚饭,然而你并没有信守承诺,这让我感到很愤怒。」

6.请求对方的原谅,明确你需要被原谅的行为或言语。

一定要在周围环境是有利于进行私人谈话,并且没有任何干扰因素(屋子里有电视、手机、小孩等)的情况下进行这一步,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

7.沟通无障碍,不要让「牛角尖」拉开你们的距离。

和你的配偶简单地讨论一下最近发生的事情,这样可以让你减少更多忿懑的情绪,让你们能够朝着更为健康的关系发展,沟通好了,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

向伴侣道歉的效方式

道歉,是一段稳固、健康的婚姻必不可少的成分。

接受你和你的配偶都在尽力而为的想法,有助于你更理解对方。

这并不意味着你宽恕了他或她的伤害行为,你只是用更具同情心和更为现实的眼光去看待你的配偶罢了。

当你承认自己的缺点——那些让你成为所谓「人」的东西,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伴侣面前表现出脆弱的一面,而不是任由那些你害怕的、被拒绝的恐惧或失败感压倒你。

学会道歉和宽恕,给你自己和你的伴侣一个你们值得拥有的未来,也让自己成为更有优秀的自己。

从恋爱到居家过日子,这期间会出现很多摩擦,是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成为了吵架的导火索。

其实婚姻才是生活与恋爱真正的开始。

遇到任何的问题都不要恐惧,需要我们勇敢面对与解决,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处理就会让夫妻感情更上一层楼!

亲密关系就像镜子,看到的对方就是内心的自己。

除了使用7个方法,更重要的是夫妻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信任、支持、理解的基础上,去生活、工作、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对方自然会越来越好!

在志同道合的路上,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的成长!

伴侣之间应该道歉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MBTI测试社交恐惧症绿帽癖心理恐惧症亲子关系PUA原生家庭孤独症哈利波特俄狄浦斯情结反社会人格叛逆期男人心理聊天情商测试焦虑症智商测试弗洛伊德咨询师自卑冥想容貌焦虑心理学家产后抑郁症女人心理悲观主义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