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思维:自我道德的批判引发的道德焦虑
作者:周医生 2020-11-11 10:05:51 心理健康

陈先生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教龄有15年了。各方面都很优秀,数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称号。他鼓足了勇气,来到我们的门诊,是因为困惑自己十多年的情结。他说从小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立志长大后成为有道德的人。多年来,陈先生在各方面努力要求进步,社会的良好评价也使陈先生更加坚定自己道德的理想。

心理诊室中,陈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十年前,陈先生刚刚结婚不久,单位分来了一位年轻未婚女教师。陈先生在工作中对其产生了好感。但是很快意识到自己已婚的身份,所以回避和这位女教师相处。陈先生说,他每次想到女同事的时候,便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爱人,所以想控制自己的想法。但是越是控制,似乎出现的次数就越多。

因为工作关系的需要,平常又不能完全不和女同事接触,每次陈先生想让自己表现的“很自然”,但是内心越是不太自然的。又害怕自己的“不自然”被对方看出来,所以不敢看对方的眼神,越发感到“不自然”。现在,陈先生已经是科室的领导,婚姻幸福,那位女同事也已经结婚多年。但是陈先生仍然觉得内心的焦虑并没有减轻,所以决定来我们的门诊治疗。

陈先生的诊断并不困难,属于一种强迫症,症状主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这样的思维通过陈先生内心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不合理的认知,带来了心理冲突,形成了焦虑。陈先生开始便问我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回避和这位女教师相处,二是讲话时要不要看对方的眼睛。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是两难的选择,强迫症患者常常喜欢给自己设定这样的两难境地,而且他们还喜欢将医生带入他们的思维模式中。当然,有经验的医生不会纠缠于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

强迫思维:自我道德的批判引发的道德焦虑

其实,陈先生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人人公认的有道德的人,这和陈先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都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发现陈先生在追求完美的性格驱使下,形成了较为刻板的道德观。

首先,陈先生不理解对同事的好感不等同于恋爱,很不等同于对爱人的背叛,在道德层面没有过错。而他在心理层面上将以上的概念混淆,将自己陷入到“道德”的批判中。

再者,陈先生不明白思维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健康人不可能完全的控制自己的思维,而我们可以控制住我们的行为。当某一思维出现引发我们的恐惧时,越是想控制它,反而是对思维加以了关注,某一思维越可能多的出现。

第三,陈先生在道德批判上出现了误区。既然思维不能控制,那么思维就不能作为道德批判的工具。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意思就是说,道德批判主要是看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思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焦虑症状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最大的痛苦往往不是来自于肉体,而是来自于自我道德的批判引发的道德焦虑。陈先生在十多年来一直陷于这样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在系统的心理治疗中,陈先生逐渐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不合理,也开始改变自己的片面道德观。陈先生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理解。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分院测试EPDS心理学绿帽树洞自卑心理爱情挽回叛逆社交恐惧症恐惧心理容貌焦虑职业性格九型人格悲观主义心理学家九型人格源码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测试思维反刍智力测试自闭症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