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作者:木青 2021-11-19 16:59:32 成长心理

当孩子悄悄用刀割伤自己、用烟头烫伤自己、用力拔扯头发、用力狠咬自己……作为家长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是不是觉得,这是叛逆期孩子闹着玩的小把戏?

你是不是认为,这只是异类孩子的怪异表现?

或者,你感到庆幸:因为自家孩子从小乖巧听话,没有出格行为!

然而,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却告诉你:在12—14 岁青少年群体中,有约为8%—30%的孩子,正在用父母不易察觉的方式,悄悄伤害自己!

01、那些被父母忽视的“自伤”行为

“只有疼的时候,才感觉自己舒服了。”

舟山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友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转述具有自伤行为孩子的心理感受。

张医生说,医院门诊接了不少具有自伤行为的孩子,他们大都读初高中,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会用美工刀或圆规在身上划出伤痕。

让张医生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小芳(化名)的女孩,才读初中二年级的她,上课时无法自控地爱打瞌睡,因为睡眠不好,她常常上完半天学就请假回家休息。小芳时常躲起来偷哭,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拿起美工刀在手臂上割上一刀。就诊的时候,她的手臂陈伤加新伤,也就是说,小芳的自伤行为,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对此,张医生表示,像小芳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自伤的时候,不敢用力太大,有了伤痕,就悄悄借助衣服遮蔽。也因此,很多家长压根没有发现问题。

但尴尬的是,直到孩子需要就医,家长们要么依然自认为亲子关系融洽;要么不以为然,认为是孩子在“作”;有些甚至带孩子看医生前,先悄悄先跟医生打招呼 “孩子啥事都没有”,让医生随意“打发”一下就行。

这世界,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亲子之间的悲剧,往往等一发不可收拾了,才追悔莫及。

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约为19.5%,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却高达27.4%,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当前青少年群体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集中在 12—14 岁之间,他们没有自杀意图,却蓄意对自身造成伤害: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用烟头烫伤自己、将自己抠抓得血淋淋、揪下一绺绺头发,明知不可以却偏偏吃不能吃的食品,甚至将头浸埋在水中,体验窒息的快感……

孩子故意、反复伤害自己的身体,那些被父母忽视的自伤行为,却其实是他们宣泄情绪的途径。

更令人痛心的是,具有自伤性行为的青少年,其终身患病率高达17.2%。这一人群,也成为自杀的高发人群。

02、“自伤”,是孩子的呼救信号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曾经连打针都吓得痛哭的孩子,怎么下得了手要自伤?不疼吗?

这个答案,或许只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明白。

央视曾有一个采访纪实,将镜头对准了一位叫做子烨的具有自伤行为的女孩。 子烨说,在不被父母理解日子,自伤的念头一点都不稀奇。

她的父母一直觉得她没有问题,从初一到初二,每次心情低落或焦虑的时候,她就会拿美工刀之类的利器,割伤自己的手指,看着血流出来的那一刻,才能平复心情。

在外人看来,自伤是一种疯狂的举动,但对于她而言,却是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式。

子烨整整求救了两年,可父母始终不以为意。直到初三开学前一天,她彻底崩溃,发疯般地摔东西、摔门、发脾气,威胁父母带她去看医生。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望着医生开具的病单,“抑郁症”三个字,终于让子烨舒了一口气:因为,有了这份白纸黑字的病历证明,她终于可以休息了。

几乎用尽生命,才让父母接受事实。对于子烨而说,她是勇敢的,因为她能够向父母袒露心声;她也是幸运的,她得到了专业治疗。

但是,对于更多不愿意向父母袒露心声的孩子来说,他们依然挣扎在自伤的黑洞里,不断用自伤发出“求救”信号,翘首等待父母的救赎。

追溯孩子的自伤行为,原因复杂:也许是孩子受抑郁、自卑、冲动等性格特征驱动的个体因素;也许是孩子长期缺乏关心,不安全感让他在遇到困难无法及时获得帮助时,情绪崩溃;也许是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导致孩子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于是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又或者,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在外受了委屈,甚至是受同伴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模仿自伤……

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当孩子的自伤行为不被重视,或许下一步,走向的就是生命悬崖。

抑郁症孩子钟华的母亲回忆,直到女儿治愈后才告诉她:如果当初,妈妈像其他家长一样说她是矫情,那么挂下电话,她当即就会从窗户跳下去。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母亲的一句认同,救的是孩子的一条命。

大人们似乎总是很难理解豆蔻年华里的抑郁,但如同天气,孩子的头顶会出现晴天,他们的头顶也会飘过乌云。

被理解、被重视、被认可,才能赋予孩子拨开乌云见晴天的勇气。

03、接纳,是最好的救赎

虽说有自伤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本意不想自杀,但如果任由孩子反复自伤,到最后就会发展成为自杀,或者造成意外死亡。

被接纳,是孩子走出自伤阴霾的第一步。

曾有个伤心的母亲上电视台求助:她28岁的儿子,情绪一崩溃就自残。

母亲说,只要她劝儿子去考公务员,一开口,儿子就会情绪爆发。用头撞破啤酒瓶,将筷子插入喉管,拼命将额头撞向地面,直到头破血流。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母亲的描述,令现场嘉宾瞠目结舌,然而慢慢还原事件才发现:真正令人同情的,是那个28岁的孩子。

大学毕业后,“儿子必须考试公务员”成这位母亲一生最大的心愿。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太期盼儿子能够为她扬眉吐气。为了达成母亲的期望,儿子在毕业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奔波全国,足足参考了17次,均名落孙山。然做母亲的,却依然不肯放弃。

如果说一开始考公务员是儿子自己的梦想,那么到后来,他的梦想却成为现实的囹圄。

28岁的儿子深知自己没有能力考取,却又无法违逆母亲,心烦的时候,只想借助自残的方式发泄情绪。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母亲最后在专家的引导下,明白了自己的执念对儿子造成了伤害。而被母亲接纳后的儿子,也当场表示不再自残,未来换一种方式过生活。

美国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父母的接纳能够给予孩子外力安慰,但真正能够让孩子获得救赎的,却需要让孩子用内力接纳自己。

B站有一首剧情版MV《不例外》,刷爆粉丝眼泪,歌曲把话题聚焦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群体。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故事中的男女孩,都因在现实中遭受家暴或霸凌,悄悄躲在角落里自伤。然而有一天,他们不期而遇,惺惺相惜中,他们学会了向暴力说“不”,他们学着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生活,他们相约:不再伤害自己。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MV的屏幕上刷满弹幕,有一条催人泪目:他们只是缺少一些爱和陪伴。

作家村上春树说:世间许多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实用的忠告,而恰恰是充满暖意的附和。

唯爱和陪伴,才能让孩子渐渐学会接纳自己,从而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

04、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无论孩子是否具有自伤倾向,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四个建议,给各位家长。

1)做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路,就是一条不断试错的路。

当孩子犯错,通情达理的家长,才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开诚布公和孩子交流,告诉他错在哪里,该如何处理,孩子才能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

2)当一个温和的父母

亲子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是很多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家庭的症结。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温和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诉说心语。很多问题,在积郁中爆发,在交流中消散。

3)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巨星C罗有一次在节目中,潸然落泪,只因为他第一次听到已故父亲面对镜头,向他说了一句:“看到儿子有这样的成就,我很自豪!”

原来,C罗与父亲之间很少交流,这句来自父亲的肯定,对他来说,弥足珍贵。

孩子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和自残的行为?

每一个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作为家长,应该多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激励他们,孩子才会拥有努力奋发的动力。

4)多向孩子普及生命教育知识

孩子用自伤的方式发泄情绪,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从小缺少生命教育。孩子不知道生命底线在哪里,也便不拿生命当回事。

因此,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孩子普及生命教育知识。当孩子学会了敬畏生命,才能更爱惜自己。

所有人都渴望被重视,每一个生命也不应被忽视。

孩子的成长纵然跌跌撞撞,但若家长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眼中有神,心中有梦,未来有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存在主义双向情感障碍负面情绪容貌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学心理测试绿帽治疗师智力抑郁症心理恐惧症无性婚姻霍格沃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依赖型人格产后抑郁自愈能力强迫症PUA九型人格情绪管理洁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亲密关系弗洛伊德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