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创伤如何治愈
作者:cc 2023-03-29 16:35:00 心理百科

 近两年来,有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新增抑郁症患者7000多万人,焦虑症患者9000万人,睡眠障碍数亿人,精神心理疾病治疗需求进一步显现,加强相关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供给,显得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可能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也可能会使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更加恶化。我们通过对些专业的心理学家进行咨询后得到了一些关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治疗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1. 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在抑郁或焦虑症状持续数周或数月后,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帮助。您可以在当地的心理医疗机构或社区中心寻找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例如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倾诉师。

2. 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有益的方法,可以帮助您处理情绪、减轻压力和解决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您可以与心理医生或治疗师交流,发掘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并学习新的应对技能和策略。

3. 坚持适度的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缓解身体和心理压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只要进行适度的运动,例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都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4. 保持健康的饮食:饮食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减轻压力,改善我们的情绪和思维。

5. 定期放松身心:学习如何放松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您可以尝试自我放松技术,例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以帮助您放松身体和心灵。

6. 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服务:政府可以成立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提供咨询、诊断、治疗等服务,对具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医务人员等特别加强关注。

7.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开展全社会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身情况,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缓解压力的方法。

8. 建立自助式的心理干预平台:政府可以以手机应用软件的形式,为公众提供自助心理干预平台,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的心理帮助。

9. 打造亲密关系和支持体系:家庭可以成为最重要的支持体系,通过建立亲密关系和沟通,让家人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

10. 丰富社交生活:社交活动在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方面很有帮助,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让人们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

1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病率。如适当运动、规律饮食、良好睡眠等。

12. 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如果抑郁和焦虑症状已经非常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政府可以增加心理医生数量和提供相关医疗服务设施,让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总之,治愈长期的类似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集体创伤需要政府、家庭、社区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各个层面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据专家的看法,精神科是内科分支中最难的学科之一。 鉴别诊断复杂(首先必须排除多种器质性病变)、标准不完全统一(患者症状不同、转归复杂)、临床治疗方案缺乏权威共识(学科起步晚、药品开发慢) 这是精神科医生数量与其他领域相比明显不足的客观原因之一。 但因此,精神科医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和重视力度符合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

应该看到医学院人才培养的动力和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精神卫生专业毕业生有较好的就业和待遇,自然会有更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激发高校学习动力;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的供给力度提高,医疗机构开设相关门诊“源头活水”。 所以,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工作,才能促进精神健康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精神卫生人才的短缺反映出社会对精神卫生疾病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和偏差。 进一步推进相关医疗科普,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也是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和医疗人才保障水平提高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然,临床医学的发展及其资源、人才的加固必然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过程越复杂,就必须越快作出应对。

瘟疫造成的心灵创伤,就像看不见的、看不见的伤口。 负面情绪产生的过程被心理咨询师比喻为树根的生长。 人泡的话,负面情绪越往下扎越深,想要根除的话,可能需要更长的过程。

疫情引发的心理危机,多表现为对新型冠状病毒缺乏认识,存在生离死别的恐慌。 对病毒缺乏客观认识的人、家里有老人和弱者的人、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 不安的情绪在他们之间传播,来自各种观点的网络信息也侵入了内心的平静。 不同群体之间如何心理互助?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和睦家医院工作精神科医生徐凯文,他曾近距离观察过新冠感染者的心理; 我们还采访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柳少艳。 今年春天,上海瘟疫暴发期间,她在方舱医院展开了心理救助。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和他们的对话。

徐凯文:首先我想说,现在所有这些情况都是以前没遇到过的,不一定有很成熟的应对方法,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第二,这场疫情在我看来是一个严重的集体创伤,它打破并改变了人们习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和他人连接的方式。

第三,目前大家的心理和情绪的反应,不仅仅是对于现实情况的反应,也是对三年来积累的各种负面情绪的一个结果。比如说一点都不焦虑分值是0分,崩溃是100分,那疫情前可能我们已经有60分,现在变成80分,是个累积的结果。

在原来已经焦虑水平很高,甚至有一些抑郁倾向的情况下,遭遇新的挑战,新的情况,会出现不适应。我们的反应为什么有的时候比较偏激或者有些反应比较强烈,好像是非理性的,就因为它不仅仅是急性的创伤和应激,它也是长期的慢性的创伤应激。

柳少艳: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面对这种不可控环境下都会产生的情绪,其实关键在于第一步我们要认识到有这种情绪,然后接纳这种情绪,允许这种情绪存在,不和它对抗。我们不要想着我不可以焦虑我不可以紧张,这样反而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然后要知道在这样的情绪引导下,我们会意识到去做点什么来面对这个环境。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我们自己。比如说我要戴好口罩,勤消毒,勤洗手。

情绪是有一个度的,适当地紧张和焦虑,就会让我们动起来,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过度了之后,情绪太强烈的话,就被这个情绪淹没掉了,可能会把整个人冻住。

这个时候需要做一些放松,比如深呼吸,快速稳定情绪,或者用一些冷水刺激,让自己的理性部分能够恢复,让自己情绪的强度降下来。包括正念冥想、瑜伽等等,这些都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药物干预了。

新京报:对于更容易焦虑的人群,他们出现了焦虑和担忧,甚至不敢出门,在心理上,他们应该如何自我调适?我们能帮助他们做点什么?

柳少艳: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去面对它,去掌握尽可能降低风险的方法,不断地回到社会里面去建立关系,去跟他人交流。回避行为在短时间内有效,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其实是危险的,会因为恐慌而带来其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回避会让我们越来越退缩,很难听得进理性的声音,很难去过一种本来应该过的生活。

在这个时候,一些老年人需要家庭的支持。我相信他的家庭里面不会大家都认为应当恐惧,不会大家都认为不能出去,对于这样的一些老年人来讲,家人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老人因为害怕,说我不能出去,子女应该看到其实老人是没有安全感,他需要别人的关心和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防护措施,带着他一起走出去,慢慢增加一些社会活动。

徐凯文:高危人群更加需要科学认识,面对现实。他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更积极的自我防护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不是否认现实。我们可以用我们掌握的科学数据和事实去跟他们交流,倾听陪伴本身就是支持,让他能够说出来。即便说出来以后,问题也不会完全解决,但是一个人知道他身边是有人支持他的,这个行为本身就会极大地削弱他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我们需要去提供这样的社会资源,比如现在已经有很多心理热线或者远程的心理咨询去帮助这类人群,给他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科学知识也应该持续地大量普及,我想会对缓解整个社会的焦虑水平有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增加了5000多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焦虑障碍患者。这种长期的集体创伤,会持续多久,如何治愈?

柳少艳:这样的经历,其实也可以让我们思考,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活当中什么最重要。有一些人可能会发现兴趣爱好也挺重要的。我有一个朋友在疫情期间去学吉他,他觉得学音乐的过程当中,能感觉到音乐带来的疗愈。有的人可能会看书,有的人可能会画画,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找到让你感受到被滋养的或者是有疗愈作用的一些东西。

徐凯文:我还是以青少年为例,他们需要跟同伴交往,他们需要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然后注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们,也许可以利用隔离在家的时候,去跟孩子一起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尽可能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同时,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要去找人倾诉,就是我能够把我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特别重要。情绪不能表达,它就会更容易变成病和问题。我们需要相互地去助力各自的情绪,而不是传递焦虑的情绪和压力。把精力转移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上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复学复工是缓解整体社会情绪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当你不去试图完全控制焦虑,焦虑反而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是焦虑情绪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新京报:心理专家同时也是疫情下的当事人,你们自我应对的方法中有哪些是普通人可以学习的?

徐凯文:用一些认知的方法,比如说我现在就考虑最坏的情况发生的时候怎么办,当我们知道最坏的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有办法应对,能够接受,那么我们的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会好很多。

我们现在都有一些广泛性焦虑的症状,就是我们对没发生的事情有过度的担心和恐惧。他在焦虑什么呢,他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或者说他焦虑的那个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

比如说,你觉得你现在所住的房间,突然倒塌的几率是多少?你把时间放得足够长,这个楼倒的概率可能是百分之百,但是下一秒钟它倒的可能性有吗?也有,但是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那我们有没有因为害怕倒塌而不敢在里面正常居住呢?

所以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忽略小概率的危险。

如果它真发生了我也做好了准备去应对,我准备好了药,如果我阳了,我该进医院进医院,我该隔离就隔离,但就算我做了所有的事,它还是有一定的概率成为重症,甚至死亡,但是谁能够保证明天一定活在这个世界?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创伤如何治愈

柳少艳: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来观察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我是不是心跳加快了,我是不是肌肉紧张,我是不是出汗了,我是不是头皮发麻了,当出现这些状态的时候,说明我在紧张了、我在焦虑。要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

我会推荐正念冥想。正念其实它指的是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对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没办法改变,那么明天的事情其实我们也没办法掌控,我们就围绕今天的事情,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可以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幸福。正念冥想是需要不断地去练习的,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它不是万能的,但这种训练可以降低焦虑患者的焦虑水平。其实,保持内心平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持续地觉察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持续地练习,是有可能提升自己内心世界的稳定性的。

我觉得这场疫情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所以要接受这个不确定性,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该干什么干什么,让我们的生活继续前进就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咨询社交恐惧哈利波特自愈能力九型人格安全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MBTI测试产后抑郁症悲观主义思维反刍自卑心理PUA九型人格心理学依赖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抑郁症测试爱情挽回情商焦虑症情绪管理心理学家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