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20-11-07 21:32:42 心理百科

疫情期间,多数人隔着屏幕,不断的接触疫情信息,可能有人会不受控制的刷手机,了解疫情信息,就会出现焦虑,恐慌,还可能有人看到奋战一线人员的艰难,付出,封城人民不容易,感到难过,可能会有开心的时候,想到疫情中的医护人员,武汉人们,便觉得自己不应该开心,太自私,太没同情心,可能会慢慢对疫情没有那么伤心,变得麻木,甚至不想理会,可能疫情影响到食欲,睡眠,莫名恐惧......,隔着屏幕的自己,感觉病了,难道是自己太脆弱了,变冷漠了?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群体性灾难面前,比如此次疫情,会对人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

1.幸存者内疚

“幸存者内疚”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人在创伤经历中幸存下来,出现觉得自己犯错而感到内疚、痛苦的心理状态。

“内疚”是一种在人类进化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情绪。我们的远古祖先,生活在环境恶劣、险峻的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相比,缺乏力量、速度等生存优势。最终帮助人类祖先,在自然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发展出合作性群居:集体猎食、分工合作等。

要维持群体,“内疚”帮助非常大。比如,不小心打伤别人内疚而做出补偿,有利于维持群体和谐,否则可能发展成战斗,变成内耗;因为自己失职,影响了集体猎食,下次猎食更加勇敢,帮助猎取更多食物,如果无所谓,集体食物便会减少,可能导致集体难以生存;……

如果没有“内疚”,只顾自己,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集体便难以维持,人类个体也难以生存。同时,“内疚”有助于做出补偿行为,“内疚-补偿”属于伴随内疚产生的“一体心理机制”。补偿行为有助于降低内疚感,补偿也有助于人类集体生存。

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进化的优胜劣汰,“内疚”对人类生存有利于维持集体,进而保障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心理机制的本能情绪。

“内疚”作为人类站上食物链顶端的“功勋”之一,人类对它的“论功行赏”便是刻进基因,让它伴随人类发展进入现代社会。

“幸存者内疚“,在群体性灾难中,幸存者感到自己存活下来,其他人死去或是遭受严重损伤,感到于心不安,属于我们体内的“内疚”发挥着它的自然功能。这种“内疚”,一定程度上对集体有益,比如为死伤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次疫情中,当我们从网络信息中,了解到医护人员、疫情中其他受难的人们,感到他们过的这么艰难,自己开心的时候感到不该开心,应该总是保持心情沉重才对,可能便是“幸存者内疚”在影响我们。

被“幸存者内疚”影响很正常,因为这是我们“内疚”的心理机制的自然反应,像呼吸一样自然。只不过,当它发展成后面提到的“替代性创伤”,便需要调整。

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同情疲劳

“同情疲劳”可以理解为:短时间、高强度地接触不幸境况,导致的麻木、压力或崩溃。

“同理心”或者说“共情”,即我们通俗说的“感同身受”,帮助我们体谅他人,换位思考,与“内疚”一样,有着维持人类群体性的作用。如果缺乏“共情”,缺乏体谅他人,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个体之间的冲突、争斗会急剧增加。如果人类祖先过多内耗斗争,缺乏集体凝聚,便失去生存优势。

自然进化,筛选出具有“共情”能力的人类,成为遗传特性,遗传给现代人类。关于共情的研究,已经在人体生理结构上,发现“镜像神经元”“共享回路”这样的神经结构。

共情能力的存在,使得情绪能够“传染”。对于像疫情这样的群体性灾难事件,通过手机,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疫情相关信息,通过“共情能力”触动着我们的情绪。

每条疫情相关信息,就像一颗丢到水面,激起涟漪的石子;不断的信息,便像不断地朝水面丢石子,水面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我们被疫情信息搅动的“情绪风暴”也越来越强烈。最终,可能让我们感到“信息过载”,“情绪过载”,不想再关心疫情,看到疫情相关信息可能变得有些麻木。

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是自己太过冷漠?当然不是。

人的心理存在自我调节机制,就像我们的身体存在维持“内稳态”的自动调节机制。比如缺少能量,身体会释放信号让我们感到饿;吃饱后,身体又会释放“饱”的信号,停止进食,避免吃撑。

血压高了、低了;血糖高了、低了;缺水了;……身体都会进行自动调节,维持身体内部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机制也存在类似的自我调节。当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会触发我们情绪的事情,让我们感到“情绪过载”,难以承受的时候,心理机制会自动提高触发情绪的“门槛”,减少情绪的产生。

用1到10分来解释,如果6分是会让我们产生情绪的事件强度,心理机制提高“情绪门槛”后,可能需要9分的事件强度,才会让我们感到有情绪。出于避免情绪过载的保护性自我调节,结果便是看起来我们显得有些冷漠和无动于衷了。很多媒体报道,刻意煽动人们的同情,导致更容易出现“同情疲劳”。

事实上,这是我们都存在的心理机制的自动调节,属于人的正常反应,不等于冷漠。如果“同情疲劳”进一步发展成“替代性创伤”,就需要主动调整。

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替代性创伤

有些观点,把“幸存者内疚”,或是“同情疲劳”,归纳为“替代性创伤”。这三者的定义,目前没有医学诊断的清晰界定,更多是心理咨询治疗工作者,根据自己临床工作实践,总结的看法。

由于“幸存者内疚”和“同情疲劳”,存在适应性的心理机制自动作用,而“替代性创伤”属于干扰正常生活的病理状态,为了便于大家区分,本文选择:将“幸存者内疚”和“同情疲劳”,定义在心理正常反应范围内;将过度的“幸存者内疚”和“同情疲劳”,归纳到“替代性创伤”中。

“替代性创伤”,指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后, 损害程度超过部分人群的心理耐受极限, 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心理异常, 通常是出于对死伤者的共情。

疫情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传统意义的“替代性创伤”,出现在医护人员、心理咨询治疗师、志愿者、政府工作人员、记者等深入接触灾区的人群。如今的信息时代,通过手机长期沉浸在灾难有关的信息中,特别是这次疫情是全国性灾难,大量疫情信息的席卷,也可能引发“替代性创伤”。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做噩梦,容易惊醒、发火、受惊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容易与人产生冲突等。如果出现这些状况,就可能出现了“替代性创伤”。

不论是“幸存者内疚”,“同情疲劳”,还是“替代性创伤”,可能会有人问:怎么同样面对疫情,我出现这些情况,其他人没有?是不是还是因为我太脆弱了?

并不是。

每个人的心理经验不一样,不能绝对的横向对比。比如从小见过很多次鳄鱼的人,见到鳄鱼不会觉得特别害怕,但对于第一次见到鳄鱼的人,可能会很害怕,但这不等于脆弱。

心理经验像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强大。如果环境使人的心理,经历较多,得到更多锻炼,“幸存者内疚”、“同情疲劳”等反应,可能以前有过类似经历,从而学习到如何应对。面对这次疫情,这类反应便会少些。

如果这次疫情中,出现了“幸存者内疚”、“同情疲劳”,甚至是“替代性创伤”,不用觉得是自己脆弱、冷漠,仅表明对于我们的心理来说,应对这类重大影响事件缺乏经验,需要学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MBTI测试女人心理心理医生双相情感障碍产后抑郁心理绿帽情节安全感反社会人格智力心理恐惧症男人心理心理学外貌焦虑叛逆期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测试俄狄浦斯情结恐惧症心理测评系统抑郁症树洞心理咨询师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