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心理援助及其正念应用
作者:朱彩方 2020-02-04 17:20:17 心理百科

大家晚上好,感谢武汉心斋的邀请我来跟大家分享志愿者心理援助疫情人、家属和前线抗疫医护工作者的一些想法。

前天晚上,我也听了张宝蕊老师的分享,我个人觉得她讲得已经挺好了。宝蕊老师讲的很接地气,非常简明扼要,非常有针对性,没有讲得那么复杂,所以我个人觉得其实能做好宝蕊老师讲的那些,就已经足够好了。

那么有这个机会,我就接着宝蕊老师讲的再补充一些,主要是根据我个人近十年心理咨询行业的服务,以及以前在美国读书实践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再加上最近专门学习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危机干预”或“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一些要点。

我把这些经验和知识尝试着整合起来,简要地分享分给大家。我大概分享40分钟左右,后20分钟回答大家的问题。我看大家问题挺多的,我不知道能不能回答完哈,我尽量吧。

我先要坦诚地交代一下,我本人没有参加2003年SARS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援助工作。宝蕊老师昨天讲了,她是带团去汶川援助,所以她更有经验。我那个时候还在美国读书,读了八九年、把我给读老了。

这次,其实我也一直没有想要走到前台来,那么有邀,我就把我的经验和思考来分享一下。

我们这个群是超个人在线心理援助督导群。那我个人也是主要侧重在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这个层面,这个取向。

其实我更多的是在讲整合心理学,在我的整合模式中,底色还是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同时会整合认知行为、躯体导向(somatic psychotherapy)、表达性艺术疗法等比较实用性、也比较有公信力的几个流派。张老师讲人本讲的非常好,超个人她也提到了,比如她讲祈祷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急求、共情地倾听

危机心理援助及其正念应用

主办方让我多讲讲正念方面的技术和干预。我同意了。不过我说,我可能不会专讲正念干预。正念有它的独到亮点,但也有它的局限。对于当前危机当中的心理援助是不是足够?我觉得可能不够。

上面这张PPT截图是我分享的主要线索,它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文献。

什么是心理急救?英文就叫psychological first aid。我想心理急救就相当于我们讲的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

我们看到要包括的几个点,出于时间和现实针对的考虑我会侧重某几个点。大家首先看到:

第一,要在不侵扰的前提下,提供实际的关怀和支持;

第二个是评估需求和关注;

第三个是协助人们满足基本需求(比如食物水和信息等等)。

那么它这个心理急救是广义上而且是实地现场的,我们这次援助据我所了解基本上是一个网络、视频或者微信语音、电话语音,热线咨询为主,所以是相对来说是更加的局限、具体。

要不要对求助者基本需求做评估?我觉得通过电话也是可以的简要评估的。

假如你做为第一线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去接电话了,你倾听他(她)了一二十分钟了,可以从中听出来他最紧急的需求是什么?最担心焦虑的是什么?假如第一通电话50分钟为基本的单位,然后志愿者换人,再换人,倒班制是要保护志愿者自己不过度工作和卷入,照顾自己。

因为这个是危机干预,不是平时的心理咨询辅导,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区分。

危机干预很有可能他打电话进来就这么一次。这个求助者或来访者,无论是他是身患新型冠状肺炎的患者,还是医生护士,或者是患者的家属,也许他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电话,没有求助过心理援助。

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他可能就打这么一次,或者也有可能是两次,但是我们不要按照那个长程、中程甚至短程咨询来系统评估、个案概念化。

假如我们做好了底线的准备,就是这一次,就是50分钟。那我个人觉得,宝蕊老师讲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的倾听,共情的倾听,陪伴是必须的,也是上文心理急求(PFA)提倡的。

假如只有50分钟(特殊情况必要时或许可灵活掌握),我觉得至少要倾听求助者二三十分钟;至少你前一半时间要共情地倾听,虽然没有视频,更没有在现场,但还是要全神贯注的去倾听,拿出你全你浑身的解数去倾听他,他会感受到的。

当然了,倾听的时候你不是什么也不说啊,你可以通过你的回应让求助者确认你在倾听。回应可以是情感上的回应(reflecting feelings),也可以想法上的回应(复述, re-stating), 比如“嗯”,“听起来你语速挺快”, “你是说你现在担心......”。

宝蕊老师也提到复述,短句子就重复关键词,长句子给他简单的概述一下,把他表达的要义提炼后重复一下。不一定每个句子都要这样做,隔三差五的去回应给他,以保持连接。

复述时不需要你任何的添油加醋,更不需要你的评判,也不需要这个时候去给他出主意,去找信息。这个时候就是倾听他。但是倾听的时候也是要适当的回应,以表示你完全在场,在共情的倾听。所以,倾听是不会强迫他讲什么,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

干预的转向

接下来的一步是安慰受助者,帮助他们感到平静。

这一步我认为就是有点从人本人本主义共情倾听为主的干预,开始转向指导型、行为为主的干预,即心理行为方面对求助者给予简要快速的行为训练。宝蕊老师也讲到了,但那时对象是施助者,你是一个咨询师或者助人者。你自己也可以先做深呼吸三次。

宝蕊老师讲的很好,那个丹田呼吸,吸气,深深的吸气,感觉到身体,肚子鼓起来。然后你再呼出来的时候,感觉到肚子瘪下去。就这么几次深呼吸,可以稳住自己,让回到你的身体觉察。这样的行为练习就可以去教来访者让他感到平静。

怎么让求助者感到平静?光听和谈恐怕对有些人是不管用了,就要让他转移注意力。

怎么转移注意力呢?就是让他从思虑或情绪回到身体,当然引导他换个环境,换个话题都可以,只不过是他愿意不愿意,在你足够的倾听共情之下,他有没有愿意来跟随你。

我们假如按照这样的共情倾听,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的话是有可能。我想求助者如果是自己打电话来的话,通过我们志愿者共情的倾听后,这种信任关系是可以建立的。

我只能说是有可能他会来跟随你,他可能会问我该怎么办啊?通过前期的倾听,对于他最急需的关怀和帮助是什么你有了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准确的判断,现在可以进一步帮助他来缓解焦虑,趋向平静。

方法就是做一些练习,呼吸是个非常通用练习。我昨天看到了程薇燕老师在群里边发了一个视频,也蛮好。就是这种身心的练习,非常简单明了,不能讲了一大堆的指导语,这个当事人恐怕没有这样的心情去听这么多。

应急练习实施起来一定要非常容易,简明扼要。薇燕老师的视频练上个三五分钟,假如说他愿意跟你的话,就是一个很好的缓解紧张焦虑的练习,因为你带动求助者在关注身体,他就不会再去关注情绪和头脑中的想法了。身体在先,其次是情绪,第三才是认知认知思想,这是人类生理、心理机制运作的基本程序,身体最根本。

类似简单明了的练习有许多,比如:握拳123+勾脚123。

握紧拳头从容数1/2/3,松开;重复握拳123再松开。1-2分钟后,练完手练脚。脚趾勾起来,绷紧数1/2/3,放开,再绷紧1/2/3,放开。当然这是要坐下来,单脚双脚轮着做都可以。练习三五分钟,都会有一定的缓解紧张的效果。深呼吸、握拳勾脚、弯腰喊哈都是简答易做的身心练习。

正念的介入

身心有所稳定的人也可以练习在屋内慢慢行走以进一步锚定思绪、稳定情绪。行走的时候,注意力在脚下,每一步都是一个呼吸,这就是正念行走。

正念就是注意力安住在当下的状态。

危机心理援助及其正念应用

注意左脚抬起,放下,右脚抬起,放下。抬起是吸气,放下是呼气;换脚抬脚是吸气,落脚是呼气。左脚抬脚吸气,放脚呼气,右脚抬脚吸气,落脚呼气。落脚时切实感觉踏实、感知地面的反作用力。就这样有觉知的一步一步的在屋里正念绕行,练习五分钟。如果让他给你讲讲他有什么感受。

老百姓讲的踱四方步,其实差不多就是正念走路。不光行走可以正念行走,一切行为都可以变成正念练习(当下有觉知的行为)。

电话中援助者可以让求助者根据当下的身心状况和环境条件有选择地尝试正念练习。如果求助者在家里或许可以让她当下或事后正念拖地板。你缓和地指令她放慢拖地板的速度,感觉到手握的那个墩布,感觉到脚站在地上。每次用手使劲擦地板的时候,让她感受自己身心俱在、感觉墩布与地面的摩擦,而不是拖着地板走神了。觉知走神就把注意力拉回当下,觉知身心俱在的在擦地板。

同理,可以在洗菜的时候,洗碗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可以练习带着觉知。西式的正念练习中最有名的是卡巴金博士教大家练习吃葡萄干儿,非常缓慢地吃、非常专注地吃、非常好奇地吃。

那么吃饭就可以一样的,让她缓慢的吃,慢慢的品味。假如走神了,觉察到了,拉回来就继续慢嚼细咽品味。这样正念地吃即使一个人也许不再觉得那么焦虑或孤单。

以前没有这么干过,现在就是要作为一种行为安顿身心的训练,实际上也就是思维训练和情绪调节,当然援助者自己先要有这样的训练或体验。

更多的干预技术

这是比较理想状态下,我们前边有了足够的共情的倾听,同理抱持,让他来倾诉。等差不多了,合适的时机,你可以引导求助者做点练习,可以让他的焦虑、恐慌的情绪得到释放。

当然如果求助者中间失控了或练不下去了,那就终止、应变。求助者要是情绪低落或恐慌的话,不妨温馨而沉着地鼓励她通过视频看着你的关注的眼睛。但是没有视频的话,那恐怕只能是靠语音了。语音的时候我们做心理咨询的都知道,你的语音、语调都是比较缓和、柔软。

你在共情人家,用的语句基本上都是请求式的语句,而不是命令似的。所谓请求式的,就是开放式的、商量式的、带上问号的。

比如说,接下来咱们做个放松的练习可以吗?而不是说 “接下来咱们做个练习吧”。这个就有点是你再做主,你在发号施令。虽然确实是我们在做一个引导,但是我们的语气、语句都是请求式、征询式的,需要非常缓和的、需要求助者的同意。

假如你会催眠,你愿意尝试以此稳定求助者的情绪,对方也愿意,那你可以尝试尝试催眠也是可以,但还是在前边足够的倾听、抱持条件之下。后半部分他愿意跟随你,你就给他做一些催眠。

实际上跟前边的正念的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以舒缓的语气,请求沟通,征求意见的语气。这两天北大方兴老师做了27分钟的催眠视频分享给需要的志愿者。如果按我开始策划的50分钟一次性援助来说,这种干预或许有点长了。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现在督导团队里边怎么样去运作的。求助者找了你志愿者一次的心理援助之后,如果求助者还有需要的话,是不是可以继续找原来的志愿者?在平常的咨询中这是常态,但在大面积群体危机干预中这能否做到?

无论如何,第一次援助结束的时候志愿者可以讲:这一次我们快要结束了,假如你接下来还有需求,需要心理援助的话,可以继续来跟我约或者是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来约。假如跟踪的话,那就可以你可以跟这个来访者讲,你下次还可以找我,我哪天几可以。

假如说你们的轮流制不能确保延续性的话,那志愿者可以说:我们这个团队是几点到几点或24小时开放的,你有需要时可以随时打电话近来。也许他就来了一次,也许他还会来,我们都很难判断,但是做最基础的打算就一次的话,我想倾听之后我们可以做一点点行为上的干预以缓解情绪,干预其中也包括跟求助一起找资源。

干预技术中有些咨询师还会使用“保险箱技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技术。让对方的情绪,他的种种的忧虑、担心、害怕、恐惧、焦虑甚至绝望,都听他倾诉完了之后。然后干预的时候,那你就可问他是否愿意不愿意用这个保险箱技术。

所谓保险箱技术是让求助者想象一个保险箱,问他这个保险箱要多大,多宽,多厚,什么颜色。让他参与进来制作,实际上已经是一种让他转移注意力,已经慢慢离开他那个非常焦虑的负面情绪了。

他一旦愿意来介入,跟你来探讨这个保险箱是什么样子的,他要制造成什么样的保险箱。实际上你已经成功的让他剥离了非常焦虑,非常忧郁的情绪。

等你们协作制造好了一个保险箱后,你就跟他商量商量,是不是可以把你前边讲的种种忧虑的想法和情绪打包放到保险箱里边去。他说好。那你就让他放一样一样放进去,这个当然都是心理活动。

放进去之后,问他有没有锁好。锁好了保险箱,非常安全的,都放进去了。再来问他,你愿意把这个保险箱埋在地底下,搁到荒岛上,还是扔到宇宙太空当中遥远的地方? 给他提供种种的可能性,让他选择。他总会选的。通过这样的练习,这个技术至少暂时可以让他负面的想法和情绪得到清理。

还有其他的各种干预的做法。我们这个群是超个人取向,所以宝蕊老师讲到的祷告也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来访者的背景,或者是你可以问他,他平时遇到类似的应急情况,是怎么度过的?他要是说有过,那就要让他用以前的方法。要是没有,我们可以跟他探索。

应急资源中包含灵性或宗教这类超个人的实践。这个在国际上的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里边都是一个常常需要关注的资源,对不少人而言是一个名正言顺的选项。国内主流心理学界近几年大家似乎都避而不谈,但是国际上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WHO上面都说来访者个人的宗教信仰和实践是稳定他情绪,使他走出那个危机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

我们不能把个人的宗教信仰或者灵性实践强制推荐给对方,但是可以问他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没有这样的背景。有的话一定要让他去关注它,去利用它。

近30年来我本人天天打坐静修,我认为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一个疗愈、安顿和成长的途径。200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治疗师问我:有没有过自杀的行为?有没有过自杀的念头?我说没有过。她又问:有没有情绪到了要崩溃的程度?停顿了一下,我还是说没有过。我说因为我天天打坐。

打坐可以是宗教和灵性的行为,也可以是非宗教性的心理学行为,旨在专注当下、稳定情绪。对纷繁复杂的思绪和情绪来不迎、去不送地观察,就像你搬把小板凳坐在马路上看车水马龙,看你的念头,情绪来来往往,但是你有过训练之后,你可以安住而不被卷走或淹没。

伦理原则

我不想再讲更多的应急方法和技术了。志愿者根据求助者不同的需求和背景,可以灵活的采用一些简明扼要、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条件还是在有良好的信任基础之上。

我相信打进电话来的人都是有需求,真正寻求心理援助的。人家有求,我们也愿意帮助。我们要承认自己的局限,实在不行的时候,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跟他坦诚的讲。这涉及到伦理,我给大家看一下伦理原则。

危机心理援助及其正念应用

这不是我自己写的,我就是援引了WHO那本书上讲的。

我们要做到这些:不能夸大自己的技能;不能强行帮助别人;不得侵扰受助者;不得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受助者叙述经历;不得对受助者的行为或感受或评价。

宝蕊老师也讲了,我们不去碰人家的创伤,也不去给人家做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我们做的就是紧急的心理援助,即危机干预。如果求助者暴露出来更多以往的创伤,那在危机干预后可以转介他去做更深入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危机干预,而且大多是危机的初始阶段。概括地讲就是:充分接纳,共情倾听,然后带他做一些放松身体、稳定情绪、趋向平静的练习,这些练习可以让他之后在家里继续做的。

资源问题

还有涉及到帮助求助者寻找资源的问题。所谓的资源一种是心理上的资源,这是我前面着重分享的。另一种是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社会的心理支持;第三种在是物质、环境方面的支持。这种物质环境、药物支持,其实都不是我们心理援助者重点照看的方面。

我们更多地侧重在焦虑、恐惧的缓急,心理平衡的复原。至于物资的援助,所以我们可以转介给他相关的信息。志愿者事先要有足够的信息储备,求助者需要的时候发给他。

自我照顾与团体督导

最后,志愿者要照顾自己,自己先安顿身心才能援助他人安顿身心。志愿者轮班制应该是挺好的制度。有督导小组,志愿者可以获得督导,也可以几个人一组朋辈督导,分享自己工作中感想、情绪、困难等,在团体中互相照顾、也可以一起做一些自我安顿的练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咨询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测评心理恐惧症焦虑症产后抑郁症原生家庭霍格沃茨亲密关系正念社交恐惧症绿帽癖易怒症安全感职业价值观焦虑症心理效应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学家智商倾诉心理测评系统男人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