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作者:岩读 2020-09-09 16:13:03 心理百科

2013 年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在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然而大家讨论的重点却是:

“What?曼德拉总统,他不是早就去世了吗?”

世界各地部分人提出记忆中的曼德拉早在上世纪在监狱中已经死亡,并称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过曼德拉的葬礼,有很多人同时提到自己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电影的名称和内容都大体一致,然鹅这个影片甚至从未拍摄过…

曼德拉:…….Hello?

如果说这个例子还不足以让你印象深刻的话:那么,著名雕塑《沉思者》究竟是手抵着额头还是手托着下巴呢?

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相信很多人的反应都和我一样:这不显然?沉思者难道不是手抵着额头?

不信你上网搜索关键词“沉思者模仿”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的模仿动作,都是手抵着额头。

然而真相是:沉思者的正确姿势是手托下巴!

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对于近些年发现的群体性的“对事情持有错误的记忆”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曼德拉效应。

国外甚至有个专门的网站收录全世界的曼德拉效应:Mandelaeffect.com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

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网络上关于曼德拉效应的猜测各种天马行空。有说是时空旅行的人把事实进行了篡改,有说是平行宇宙发生了交错,有说外星人操控了思维……(科幻yy,大家图一乐就好)

那么,从记忆的角度来看,曼德拉效应究竟是什么呢?

01.记忆的解构 :碎片化方式的存储和组合

回忆一下记忆专题的上一篇推送,我们简单介绍了记忆的模型。

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在记忆形成的最初阶段,大脑会对感受到的事物有一个“稍纵即逝”的映像,我们称之为“感觉记忆”,当感觉记忆进一步被处理时就会形成短时记忆,它可以在大脑中停留几分钟的时间,如果短时记忆进一步被巩固,就可以被更长时间的储存,成为长时记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记忆不是一步形成的,它需要一步一步的在我们的大脑中“处理”。

那么,我们看见的东西,就一定是事实吗?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眼看到,自然形成记忆,然而在大脑记忆中枢中,听、看和想到的,以及生活经验都会凝结在一起,并对记忆产生影响。

记忆形成之前往往是把这些以碎片化方式的存储在大脑中,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并形成记忆,排列的顺序主要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为主。

形成记忆之前,往往会对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一件事情进行解构,就像对身体进行解剖一样,而解构的顺序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

形成记忆之前,对事物的印象进行解剖,是任何记忆的基础。比如记忆英语单词,我们不可能瞬间对整个英语单词进行记忆,而往往是把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进行记忆,对最后一个字母进行识记,最中间的字母串进行联想等。

对于曼德拉效应来说,对事物的记忆进行解构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再比如,我们看到一辆汽车,大脑会首先对汽车标志进行识记(当然这是由于知识经验使然)其次会对车身的颜色、车头的样式和整个车身的大小进行记忆,看到的过程和记忆的过程都在一瞬间完成。

用另一个常见的曼德拉效应举例,对于曼德拉效应的事情,比如《爱我中华》的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首先记忆的是“五十六”这个数字。从小学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在这个环节,我们已经偷换了概念,因为我们把“五十六”这个数字的记忆往往与“民族” 这个词组合在一起。第一次看到原歌词时还能记得是“星座”,而当对记忆的事物进行解构时,“五六个”和“星座”被拆开放置,记忆就会发生偏转重置。一方面,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五十六个民族”,另一方面,我们总认为 “五十六个星星”总是不能达到个体情感的满意度。

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并没有意识。我们没有意识到记忆会把我们看到的事情或者听到的事情进行拆分,而拆分后再进行组装在一起的过程往往并非是事情的本来样子,这就是记忆的重置。

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02.记忆碎片组合的影响因素 :喜好、经验预判和结果的预期

我们总是会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在脑海中进行拆分,并进行记忆。然而这种记忆往往是在拆分的过程中进行了分类,而当回忆起来的时候,则会发生把过去拆分的记忆进行重新组合。

这种组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更为复杂的因素 :即个人的情感倾向、生活经验、甚至是对某件事情的趋势预判、结果预判,也有受其他已发生的类似事件的影响从而在组合的过程中进行了结果模拟,把没有如此发生的也按照已经发生的样态进行了改造。在记忆重置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把已经发生的记忆碎片掺杂甚至调包在记忆碎片组合的过程中。

另一曼德拉效应的事件香港演员午马死于2014年,很多人记得午马早已死亡。午马早年和林正英多次进行电影合作,而林正英早已经死亡。提起林正英,很多人记起的是鬼片。对于午马,对香港电影了解的人也知道他也拍了不少鬼片。甚至很多人记得午马就是专业拍鬼片。

当年,林正英死亡事件对每个对香港电影了解的人心中进行了稳固的记忆输入。大部分人对林正英的记忆拆分是“林正英”—“鬼片”—“死亡”,对午马的记忆拆分是“午马”“鬼片”或者“午马”“林正英”,当新闻传出午马死亡时,很多人在瞬间完成了记忆错位组合。

然而然而,如果一个完全对香港电影乃至于林正英、午马都不知晓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记忆碎片则根本不存在。

所以,在记忆中,我们记住的是碎片,在回忆中,我们本能地迅速的把记忆碎片进行组合,而在组合过程中往往受到信息的干扰、情感的倾向,往往会造成碎片的错误组合。记忆本身并没有错,而回忆的瞬间受到了大量外界因素的干扰,由此,记忆便不稳定,结果便不一样。

曼德拉效应与记忆重构

03.记忆碎片的独立性和碎片组合关系

记忆碎片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当记忆碎片没有被调用时,每一个记忆碎片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记忆碎片的独立性,使得任何记忆碎片在调用时都有可能出现组合不正确的情况,也就是回忆出错的情况。

然而生活中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就很难发生曼德拉效应,因为每个记忆碎片都与自身经历有着联系,甚至与其他碎片形成黏连,形成了复杂的联系网络,在调用记忆碎片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他相关联甚至有微弱关系的记忆碎片也被调用出来。

把多余的记忆碎片调用出来并非是记忆组合的需要,而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记忆碎片组合得到确证。如生活中我们去想某件事往往还想起了其他的事。

因此曼德拉效应的事情其实大多并非是我们亲身经历。

《爱我中华》这首歌,虽然我们都有唱过,但是歌词并非是我们亲手写的。午马事件虽然部分人有曼德拉效应, 但是他们并没有亲身接触午马。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 由于碎片之间的联系和组合,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很难出现曼德拉效应。

但是,记忆碎片独立存在,在组合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某种偏好组合,这些对应的组合关系源于自身的情感偏向,价值选择,知识经验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喜好的改变,即使自己经历的事情也可能发生记忆偏差或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总是记得某件事明明是怎么样的,而当时确实不是这样的。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曼德拉效应。你的大脑,有些时候的确骗了你!(无情)

参考文献

[1]葛跃辉.记忆的解构重置与记忆碎片组合——精神现象学视角下曼德拉效应的实质[J].新经济,2019(08):31-34.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人际关系反社会人格亲子关系自卑心理依赖型人格爱丁堡恋母情结易怒症容貌焦虑焦虑心理医生心理治疗社交恐惧症心理医生心理测评系统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存在主义无性婚姻自闭症绿帽情节叛逆期控制情绪冥想源码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