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现象学方法使用三个步骤
作者:孙平 2021-01-29 18:33:08 心理百科

前言:现象学方法的核心特征

英国存在心理学家德意珍( Emmy Van Deurzen)在自己的代表作《存在主义心理咨询》中描述过一个简单的咨询互动:

来访者:昨天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就在我想去寄信的时候,突然下起来瓢泼大雨,我只好返回来,等雨停了才把信寄走。

咨询师:你不喜欢被淋湿,是吗?

来访者:(愣了一下)哦,不,我挺喜欢下雨的。雨水一浇,我的头发可以更卷,我挺喜欢的。嗯,可能是因为我并不是很想寄那封信吧。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只听到了咨询师一句简单的问话,然而即便只有一句,其中也带着他自己的预设,这个预设也许可以被表达为:“来访者不喜欢被雨淋,因为一般说来没人喜欢被雨淋。”

所以说,如果治疗师已经有了预设,那么其实根本不用问问题,只需要从来访者那里搜集证据,并逐步把自己预设证实或证伪即可,就像自然科学研究一直做的那样。

但是,我们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面对的人,既不是机器也不光是一坨纯物质——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并不全然遵循自然界中的因果律。

就像我们在上面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这位来访者并非不喜欢淋雨,因为这会让他的头发更加卷曲;在他的主观世界中,更有意义的似乎是那封信。

他转回来这个结果,并不是因为怕淋雨,而是因为对寄那封信信怀有矛盾的心情。

所以当我们需要找寻他人的生活体验,挖掘他人心理世界中的主观意义时,现象学方法,可以说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证明或证伪方法,优势是尽显的。

现象方法强调直观地理解人,尤其适合于挖掘人们的各种生活体验和意义。

而临床心理学中使用的现象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它要求研究者不带任何预设地问问题——然后再仔细地倾听对方的回应。

放到刚才这个例子里,我如果执行现象学原则就是:“一般说来没人喜欢淋雨,但这个’一般’我先存而不论,我此刻只想知道来访者在雨中寄信的体验具体怎样。”

1. 现象学方法第一步:悬置

上面这个“存而不论”的方法,在现象学方法中被称为“悬置”(epoché),它指的是——把你的期待和作为心理学家或治疗师所拥有的各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如“超我本我”、“非黑即白思维”、“存在焦虑”、“边界毁损”.....)放到一个括弧中,暂且存而不论,然后为真正无引导,没有预设的对话腾出一个空间,进而开放性地去探索来访者将要呈现出来的,ta那个具体的主观世界。

在现象学方法中,暂时悬置自己的理论预设,往往是进入研究对象内在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悬置“给予了人们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初起点,一种开阔的视野、空间和时间”。

有了这个通过反复悬置而腾出的“原初视野”,治疗师便可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故往成见的束缚——这也意味着,无论你是资深精神病学家还是实验心理学家,抑或神级督导,业界大牛,如果你想没有偏见地探寻他者的主观体验,那么从一开始你就得摒弃那些关于人的预设。

如此方能以最饱满的开放性来观察与你相对的这个——人,的生活体验——你们之间才会有空间,让ta的体验得以自然的浮现。

心理咨询中的现象学方法使用三个步骤

2. 现象学方法第二步:描述

现象学方法,其第二步就是恪守“描述原则”(the rule of description):“描述,而非解释。去除所有的解释和因果思维,描述、描述、实事求是、极尽细致地具体描述。”

放到心理治疗情境中来审视,这条原则实际上是要求治疗师在自己的智力使用方面——要节制,要趋于“无为”,不要过快地把自己对于症状形成的因果判断,强行施加给来访者,从而为病因现象的自行显现腾出空间。

什么叫“为病因现象的自行显现腾出空间?”——装大仙儿? 玩玄学?NO!

很多临床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会有这种体验:追随来访者,和ta一起描述其症状和各类体验,游弋在ta的主观世界里——很可能到了这个session的结尾甚至中间阶段,来访者本人或者你,就会对其症状/负面情绪形成的意义产生一个,甚至数个有深度的理解。

并且这种理解是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互通,深度共振的,很多临床心理学家把这种互通称作两个主体的“相遇时刻”(encounter moment)。

所以最有深度的临床理解是用耐心熬出来的,是细心追随到的,不是急吼吼地逼出来的。

在“熬”和“追随”的过程中,我们治疗师要允许自己仅只倾听和描述来访者的体验,细化ta的体验,不要过快形成自己本门本派的因果解释。

你脑海里越是装满了因果链条和智力思考,你越会错过在此时此地,和你相对的这个人本可有的“相遇时刻”。

3. 现象学方法第三步:水平化

现象学方法的第三步,乃是遵循“水平化原则”(the 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它指的是:“如果来访者在对事件或者相关体验的描述中,包含了若干元素,作为治疗师,你应该要避免过分强调其中任意一个元素的特殊重要性……你要让所有元素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等的重要性,以免你过早地给来访者提供的原始材料,强加上一个意义——那些重要的意义,在时机成熟之时会自行显现。”

这一点和弗洛伊德提出的“均匀悬浮的注意”(evenly hovering attention)几乎如出一辙。

给个例子: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在上一个session中,留下了一个“尾巴”——ta告诉我下次将会谈与丧亲有关的创伤性事件。

于是在下一次session中,我像打了鸡血一样,紧紧攥着我的小笔和小笔记本。

ta花了整整五十分钟谈蓝忘机和魏无羡......

在谈的过程中,曾有数次我想打断ta——说好的丧亲呢?说好的创伤呢?说好的......但我忍住了。

直到最后十分钟,我才知道,那些创伤和入骨的丧亲之痛,都象征性地在埋在《魔道祖师》的剧情中——如你有来世,那我再也不要为他人制定的规则而活,而是你一起厮守、远遁。

只可惜现实中,你无法像仙侠那般重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和对伤痛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不遵循“水平化原则”,明示或者暗示来访者回到约定好的“正题”,直言自己的丧亲之痛。我们又怎能知道——ta的痛已经到了无法直接言说,只能寄望于象征性的,充满着来生-轮回意味的表达呢?

在最后的五分钟里,我和来访“相遇”,ta的哭泣和我的tearful相遇。我自己没有看过很多的仙侠剧,但我知道人们把很深的爱和痛投射在其中。那个世界超越了生死,让今生无法缘尽的伤痛,来世仍有重拾的希望。

奈何夺走人的希望?

4. 结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有边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心理治疗等助人行业中,现象学方法将治疗师本真而澄澈的、生而为人的同情心还给了他们,让他们对来访及其生活世界(life world)充满理解和信任。

看似无为,而实无不为。

而若依据“科学”一词的希腊语源始含义,即“带来知识”(bring about knowledge)这层含义来看待现象学方法,我们也会发现它甚至会比实证方法更“科学”,因为它带来更多与人有关的知识。

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只能在可测量、可计算、可统计的层面上探索关于人的知识;但是现象学方法,却可以在包括这一层面的诸多其他层面上,如知觉、情绪、身体感受、生死观、价值感、意义感、等等层面上进行探索和追问,从而获得更多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主体的知识。

所以说,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物是没问题的,但研究人,则越界了——人非物,他/她不全然遵循物理界和化学界的因果。人是讲意义的,讲价值的,怀揣着一种目的论的存在——他们为了这些甚至可以打破某些特定的因果,去爱,去奉献,去生活,乃至去牺牲。

所以现象学方法,用来研究人,是高度匹配的。

人文科学要有自己的方法学,要有自己的界属,自己不可被实证科学打断的傲骨。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健康MBTI心理医生亲密关系社交恐惧症易怒症容貌焦虑产后抑郁倾诉负面情绪抑郁症测试心理学家叛逆偏执型人格强迫症情绪管理无性婚姻孤独症焦虑绿帽思维反刍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效应九型人格自愈能力社交恐惧存在主义心理测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