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教育心理学》我们有什么收获?
作者:Scalers 2022-02-18 19:43:58 心理百科

在《教育心理学》中,你收获最大的认知。

认知2:有效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科知识,还要能够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原书第4页)

论述2:成为一名教师必备的技能有学科课程知识、能有效的将知识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课堂管理动机、成为有意识的教师、教师要相信自己能促进孩子的改变。并且能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及情境特征来平衡这些矛盾目标。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就是帮助教师来做有效的决策,来影响教学成果。虽然我已经从事教师、科研行业将近二十年,但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我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能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师。从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去考了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在高校工作期间,获得了水产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在读完本章节,我感受到,教师最重要的一个技能是把学科知识用学生能理解的话给讲出来。我就回忆起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教师资格证面试的环节。一个老师让我讲一下如鲢鱼和田螺吃的食物怎么给学生讲。我就说鲢鱼是吃浮游植物。田螺吃的是池塘下面的腐殖质。老师让我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我心里想,我都说的这么清楚了,他们就是吃这个的呀,还要怎么形容。但是这个题目我是答不上来。最后那位老师笑了,说在跟学生讲的时候,要说鲢鱼呢是吃活的食物,吃的是浮游植物。田螺呢是吃死的,腐殖质。我听完,当时觉得老师的形容非常到位。但是也没有多想。现在看到这本书才联想到,这样用生活中的语言去描述专业的术语,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和对应的生活或已懂的知识结合起来,方便去理解去记忆。把学科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这种教学能力我是比较弱的。在讲课的时候,大部分是用学科性的语言,在我的课堂上比较严肃。同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比较刻板,不能用孩子的语言去教会孩子知识。这个重要的认知教会我,要用孩子和学生能听懂的语言,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教,这样可以使学科知识更加容易吸收。

认知1:有意识地做事是优秀的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原书第5页)

论述1:通过《自尊的六大支柱》,我认识到有意识地生活是重塑或提高自己自尊的最基础的支柱,因为只有意识到了的东西,才有机会被接纳,被改变。而通过《教育心理学》,我进一步认识到“有意识”的重要性。优秀的教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是有意识的教师。有意识的人会带着目的去做事情,会主动规划,主动反思,主动调整,以使自己最终达成目标,这种高度投入会产生良好的行动效果,进而强化自我效能感,进入正循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把“有意识”迁移到其他方面,便能实现以点带面,从做好一件事,发展为做好更多的事。与有意识相对的是无意识,在无意识状态下,人常常是被动响应一切事情,缺乏主动的规划和安排,很多事情就显得特别随机和凌乱,行动的节奏无法保证稳定,难形成积累。意识水平的提高是其他各方面改进和提升的前提,因为缺乏意识,就难以觉察存在的问题,改进和提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优秀的人必然都是有意识的——做事有明确的目标,能集中兵力,既能有杰出的成效也能有出众的效率,觉察能力高强,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并思考改进措施。那么,如何提升意识水平呢?记录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1队][游学]王小瑞-北京

认知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启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适配发展的教育。(原书P37-38)

论述1:尤其在针对儿童的教学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静待花开”,意思是孩子是颗种子,我们只需要浇水施肥、默默陪伴,他们总会开花。这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背后逻辑不谋而合,即每个儿童都会按部就班经历四个固定的发展阶段,到特定年龄就会进入某个发展阶段。(虽然此说法被其他学派和学者所诟病,但在皮亚杰自己的理论框架下是成立的。)因此在教育中,我们不能教给孩子超越他们认知发展阶段的知识,否则就是揠苗助长。这一认知除了让我对孩子的教学有感悟,更多的还让我对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感悟。感悟一共三点:一,既然孩子的发展阶段是大体固定的,家长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让孩子提前学习和训练,只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就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前进;二,既然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那家长们的期待也是最没用的东西,因为无论家长抱有何种期待,孩子总归会长成他们应该长成的样子,就像一粒种子,无论你期待它长成玫瑰也好,绿萝也罢,他最终还是他自己,不会因为你的期待有任何一点改变;三,为什么孩子做不好某件事呢?因为孩子还没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可对孩子过于苛责,而是要致力于创造环境、让孩子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因此,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无论做什么做多少,都无法真正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实现自我成长。所以我的理论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总是做观察者,时常做安慰者,偶尔做影响者。

@[4队][S331]pluto-香港

认知1: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表明,当某种行为反复出现时,一定有某种奖励在强化该行为。如果要消除这一行为,首先就必须确定奖励究竟是什么,并取消奖励(原书第11页)

论述1:当某种行为反复出现时,一定有某种奖励在强化该行为。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立flag的行为,当自己反复地立flag反复做不到的时候,也一定是存在某种奖励在强化这种行为。书中提到奖励分为强化和惩罚,强化是促使行动的因素,而惩罚是制止行动的因素。结合立flag的行为,首先,放弃没有惩罚,于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自欺欺人,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对重复的问题视而不见;其次,其他的一些更易得的及时反馈,比如娱乐活动,作为正强化因素,在不断地强化我的放弃行为,而像“今天已经很累了就歇一歇吧”“今天不看了也不要紧”等等这样的心理活动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让我逃避做事情。所以,对于反复立flag反复放弃,其本质原因,是我自己在行动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强化了放弃行为。而要想消除,就是取消这些奖励。生活中很多经常发生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反复发生的事情背后一定是有着奖励在强化行为,确定奖励行为并取消奖励,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行为。

认知2:皮亚杰认为,亲身体验以及对环境的操纵是产生发展性变化的关键所在(原书第30页)

论述2:皮亚杰是从行为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讨论学习和成长的本质原因,他认为学习和成长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行动,作为旁观者去看别人做或者听别人讲是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发展,看完听完,自己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也是diss那些强调链接牛人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核心是通过与所谓牛人建立联系,自己的认知和视野就会被打开,就能够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但实际上,牛人是牛人,你是你,你所处的环境变化只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没有亲身体验和对环境的控制,链接再多的牛人也无济于事,是无法真正成长的,顶多打造成个人品牌教别人如何链接牛人,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庞氏骗局。

认知3:总之,青少年要想成功地确立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必须不断尝试并保持灵活。通过尝试各种行为和思想方式,之后检验并改进他们,青少年最终让自己具备最适宜的属性,并舍弃其他属性(原书第65页)

论述3:成长是不断地舍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找到适合自己东西的过程。就像S说的那样,进入社会,我们会发现生存法则的多样性,每个人的评价体系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顿,比如为什么这个人要这么做事、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为什么大家都一蜂窝地打造个人品牌等等。当种种和自己生存法则不一致的信息出现时,个体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我是不是也要那么做,于是开始跟主线无关的事情较劲。但尝试的过程也是检验改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行动的过程中弄清楚自己具备的最适宜的属性,勇敢地舍弃其他属性,认清自己才是成长的开始。

认知4:自动化主要通过练习来形成,而达到自动化所需的练习量往往超出将该技能或信息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所需的练习量。一个足球运动员接受10分钟的指导后就知道踢球的脚法,但是,该球员只有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后,才有可能使这种技能达到自动化(原书第153页)

论述4: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很轻松地完成一件事情除了反复练习,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现在市面上很多以提升学习能力为口号的课程,宗旨就是快速学习,像是X天学会XXX技能或者X天看完XXX本书等等,能够快速掌握一门知识是很好,但是快速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量要达到。那些真正能够很快完成任务的人,他们之前一定是通过反复地练习,已经将行动转化为了肌肉记忆,能够在看到问题的时候迅速反应和处理。想起我之前问与提升科研能力相关的问题时,得到最多的答复也是多看论文。所以,为什么一些小伙伴能保持作业的质量、能阅读速度那么快,无它,唯手熟尔。

@[1队][S8]杨杨杨-广州

认知2:你能够从经验中学到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应用于本次经验的图式(原书第160页)。

论述2: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两个角度:1、在学习新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来理解跟整合新的知识内容,站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有所依托我们能掌握得更好。2、在面对新的内容的时候,忌“经验主义”、忌下意识拒绝。面对我们没有经验的东西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受到我们原来认知的限制,我们能做的,至少是可以告诉自己可以尽可能多地运用图式,尽量运用大一点的图式。

@[1队][S910]大头敏-广州

认知5: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即学生们在小组中一起学习,互相帮助来掌握一套界定相对良好的知识或技能。”(P223)

论述5: 我参加过很多很多很多的学习型社群,在职研究生也读过,付费学习也很多,看过各种深深浅浅的小组学习。S成长会确实打开了我的眼界,在学习的深度上令人惊叹,比如今晚因为工作想简单一点写作业,就有N个人cue我,这N个人还只是“义务”的社群角色,不是社群里付费聘请的运营官。这种凝聚力和学习深度让我很感动。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活动,叠加新岗位、年底收尾、新项目开头,精力上确实很受掣肘,但非常珍惜这个和大家一起阅读、一起“同题异答”,相互学习的机会。

@[3队长][S410]Mai麦子-北京

认知1:低收入家庭如何在教育孩子上采取合适的措施(原书第77页)

论述1:看多了自媒体鼓吹的逆境成才的故事,就以为寒门要出贵子主要靠孩子自律。可是这一章揭开了现实的薄纱,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阶层不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也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做这样的家长影响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读书,高质量陪伴孩子,跟孩子们聊天,读绘本,探讨书的内容;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对孩子抱有高期待并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收获;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每天身处其中,是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

认知3:人们会对刺激进行不同水平的心理加工,但只有加工程度最高的信息才有可能被保留下来(原书第145页)

论述3:信息加工模型这一章学到很多内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及转化,很多我们看似是直觉的现象背后都有科学的理论,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很多事记不住,记忆力在下降,可能事实是我们在面对很多信息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加工。寒假期间正好带着孩子们背诵诗词,跟孩子们一起用情境记忆法、画面记忆法等,背诗词很快。

认知4:迁移并不是会自动发生的,依赖于最初学习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原书第195页)

论述4: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教授学生长大必备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可以应对以后的生活。但是从知识到技能再到应用,这种迁移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我曾经在辅导孩子的应用题时,很是头疼,加法减法都会,但是遇到复杂的应用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做,随便把两个数用加减法一算就完了,后来发现原因1是复杂的应用题表述会比较绕,不能直接看出数学关系,理解上太慢;2是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应用不是完全理解,迁移上出了问题。采用画图的解答的方式非常直观明了,我们一起强化训练了一阵子,效果很明显,因为一画图就发现加减法应用题类型就4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会解决了,这就是迁移。

读完《教育心理学》我们有什么收获?

@[3队][S417]谭小啃-重庆

认知4:学习信息加工理论中关于认知的部分在我的脑子中活过来了。(原书第137页—169页)

论述4:读大学时,也了解过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某些内容,但对我自己的没有什么影响,这一次这些内容慢慢地在我的脑子中活过来了,也理解了孩子不是学了就会,他们会遗忘。而解决遗忘就能解决部分学习问题,这也是帮助我更好处理教学工作的一个角度。而书中的元认知技能是我的短板,虽然我觉得这更像是学习到一定层次的果实,而不是前期的方法,但我们也可以在脑子中训练训练自己,慢慢地自己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认知5:有效教学这一章彻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梳理,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让自己更好地完善教学工作。(原书第176页—202页)

论述5:纵观我这几年的工作,直接教学就是我的方式,作为一个爱操心的语文老师,直接教学是我采取的主要方式,但从书中的梳理来看我自己还是有部分环节的欠缺。这一次直接映照出了工作中的某些问题,并且给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老师来说,我会把这本书带到办公室,这是一本全方位的工具书,我们在教学中的困惑,它能解;我们育儿中的困惑,它也能解;而我们自己学习中的一些疑惑,它也能给出某些答案。虽然基于我的实践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有些知识目前还不能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运用,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人书和实践合一的。

@[4队][S950]海绵-运城

认知2:上课时要保持势头。(原文第5页)

论述2:这条建议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开头两个月的课堂管理。很多时候就没有保持住这个势头,所以效率不太高,因为一年级的孩子纪律性不强,自己总容易被调皮捣蛋的孩子吸引注意力,刚开始发现捣乱的时候自己就直接停下教学去管理它们,其实是不对的,这样你上课的势头就被打断了,势头打断后再回到这个状态会比较难,有的时候你调整好了,孩子们不一定,他们可能还停留在刚才批评的场景内,所以频繁的言语管教会打乱课堂的节奏,自己可以在不打乱课堂的情况下利用肢体语言等其他方式去提醒这些同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一个同事的问题,为什么她很严格但是依旧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就是因为会犯跟我一样的错误,她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所以在她的课堂上会经常提醒做小动作的学生,这种提醒频繁打断她的课堂的势头,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这迁移到孩子的专注力的训练也是一样的,通常我们建议在孩子们独立做事的时候不要老打断他的原因就是为了保住这种势头,让他沉浸其中,体验心流。所以在后面的课堂内我慢慢学会忽视,或者说用其他非言语的方式提醒。

@[5队][S981]游岩-郑州

认知1:阅读困难者使用的是一种低效率的通路(从文字到言语再到理解),而阅读熟练者使用的是更为高效的通路(文字直接到理解)。大脑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档案柜,而是参与组织信息的过程,使信息能被高效地提取和使用。(P148)

论述1:我曾经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这么慢,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让我慢慢找到了原因,我甚至曾经认为自己是阅读困难者。我明白了要想成为阅读熟练者,需要不断的练习,达到对阅读材料自动化提取的状态。我并不是阅读障碍者,只是我的功夫没下到。这印证了我归因时也偏好于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没努力到位的问题。

@[7队][S156]者年-广州

认知1:关于行为的学习理论中,关于强化物和惩罚物的论述,可以通过一套固定的程序来强化或者塑造或者消退某些行为。

论述1:关于这点,之前认识并没有这么深刻。因为之前的认知是在简化的话言论述中,像“吾日三省吾身”,像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类似这些的俗语有很多,能在人们的口中流传下来,应该是有特别之前的。之前听过并没有学思,但是是看到这部分的相关论述,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佛家上说红尘炼心,要能自觉。另外,在脑海中省起的是《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描述,其中关于“诚意正心修身”,觉得特别强调“正心“不是特别理解,然后现在了解到强化物和惩罚物后,有所感悟了。人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惩罚物和强化物,从而被世间的这些物品驯化,随波逐流,失去了追求。所以儒家非常注意修身修心。日常行为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塑造或者被塑造的一部分。

@[8队][S784]微笑旅程-广州

认知1:熟练的阅读者会使用诸如预测、回顾、总结、自我提问题等策略。如果将这些策略直接教给中小学生,那么他们的阅读理解将会有所改善。(原书第44页)

论述1:作为中学英语老师,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出现了很多阅读课型,如常规的阅读课、以读促写课、读写课等等,都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上学期针对阅读课开展了两次公开课,对于学生的阅读感觉还是有一点力不从心。关于以上的阅读策略之前也了解过,但是说实话不是那么坚定认为其可操作性与目的性,通过第二章内容的阅读,我坚定了教授学生包括以上提到的相关阅读策略,也对下学期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构思。

@[9队副][S489]Joyce-北京

认知4:衡量某一门测验或者某一个工具是否合理,我们有两个维度的考量:信度和效度。书本上是以测验为例,介绍了信度和效度的定义和作用,不少科学研究的判断也会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考虑。效度涉及测验所要测量的技能和知识,而测验的信度涉及对技能和知识的测量准确性。(原书第439页)

论述4:信度和效度分别衡量对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判断标准用来考察我们的学习工具,比如一门知识付费课程,它的信度和效度如何?一款英语背单词APP,信度和效度又能打几分?基本上,工具类学习产品的效度是合格的,但是信度却让人质疑,即它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们宣传的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看这个产品设计的初心,看看它们是否真正在为用户的学习服务。

事实情况恰恰相反,很多课程和APP在内容上并没有多用心,反而是运营和营销做得非常好,安设朋友圈打卡、积累勋章、推荐转介绍各种活动,用意就是以现有的用户作为“引流点”,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本来是一场认认真真的学习游戏,结果变成一场无聊的打卡活动,学习的初心变了味,效度自然让人担忧。

反观我们的读书活动设置,“三个全面”的任务直指读书结果和质量,要求每个人打破小透明,达到了真正考查知识,且持续学习持续反思的目的,是在搞真学习,而不是所谓的表面式满足,这样的读书才是高效度和高信度的。

认知5:我们对于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学得最好。在最近发展区内解决问题时,学习就发生了。最近发展区指刚好超出个体现有水平的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我们都可以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原书第39页)

论述5:学习分为真学习和假学习,很多人表面上天天学习,实际上做的是假学习,要么永远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要么就没有用心用脑,只做表面功夫。最近发展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学习的标准,即你要学习比你现有水平稍高水平的知识,或者挑战稍微超出你能力之上的任务。

我们常常说,设立目标就像摘桃子,不能太近,微微伸手就够得着,那就是处在舒适区;也不能太高,最好是那种你跳起来能摘掉的,这个就是我们最近发展区最形象的展示。一方面不要只做简单的任务,另一方面不要好高骛远,选择那些有些挑战性、会让自己不舒服的任务,如果你能认真行动,持续用力,你就一定能把这些困难攻克下来。

本期读书活动担任副队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最近发展区的任务,之前没有经验,一开始手忙脚乱,现在开始慢慢摸索一些有效的管理方式,队长也时不时给我们传授经验,虽然有时候仍然不知所措,但我知道自己正在持续思考和进步,而且副队工作也锻炼了自己的多项任务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如果我能在整个一期的活动中都能用心把这个事情最好,那么以后对于管理工作就更为得心应手了,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就渐渐纳入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就是这么一点点提上来的。"

@[9队][S90]球球-阜阳

认知3:提供脚手架(原书第212页)

论述3: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引导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和内化技能,以保证更高水平的认知功能发挥作用。现在我们已经脱离了学校的环境,那么在我们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能不能自己利用外部的工具给自己搭建脚手架呢?比如说,我想学习如何写文稿,但是我对文稿的格式、内容、结构一窍不通,那我能否先通过互联网搜索,撰写一篇文稿,了解大致结构后,再逐渐减少查阅资料的内容,直至自己可以完整的写出一篇文稿来。这个过程不就是自己为自己搭建了脚手架么。"

@[12队][S97]杨少侠-北京

认知1:效能感较强的有意识教师更倾向于付出持续的努力,知难而进,竭尽全力地使每个学生都成功(原书第 7 页)

论述1:最近半年从程序员转到项目管理,懵懵懂懂,看完这本书后,突然发现项目管理和教学是有相似之处的,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而项目管理是让项目成员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中会遇到挑战(学习困难),如何布置合适的任务(学习课程),如何打绩效(评价),如何激发鼓励小组成员,如何使成员们更好地协作(合作学习),这些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方法。

@[13队][S457]Y-妮子-北京

认知4: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还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启示点。课堂教学越简单,迁移测验成绩更高。显然,紧凑连贯的课堂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工作记忆容量。(原书第141页)

论述4:贪多嚼不烂,填鸭式的是不行的,要教就教的清清楚楚,要学就学的明明白白。这点在后面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可以每次只有一个小知识点,但是要教和学都透彻。对于成年人的学习,同样不要追求绝对的数量,而是要关注质量,“慢就是快”也就是这个道理。

@[14队][S578]宝玉-成都

认知2:工作记忆是我们的瓶颈,我们的思考都在这里进行,所以长时记忆可供提取与环境相匹配的东西非常重要,可以减轻工作记忆的负荷,让其处理更多额外的外界信息。(原书第141页)

论述2:我自己会有感觉就是有的时候想不通,写下来就好很多,一直没有想清楚是因为什么,看完这里明白是工作记忆,如果自己把正在想的东西写下来,就能从工作记忆卸货,让其装载新的东西进行思考,所以写下来会有助于思考,之前自己一直希望自己多多写作输出,但是都没有行动起来,了解了这个点,对自己又有了新的推动力。

@[14队][S667]果子酱-北京

认知1: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完整对绝望(老年),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对自己的成就、失败和生命的根本局限性的坦然接受,使人产生一种完整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已经由自己负责。(原书第53页)

论述1:这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心理学解释。读到这里,我心里猛然一惊,故事的结局其实早已在漫漫人生长河里写好,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一次次行动和选择的叠加的结果。也许年轻时所享受的舒坦和躺平,正是老了以后的后悔与惋惜。虽然人生无法追寻十全十美,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和运气,但在生命的局限里,努力奔跑才是拓展局限边界的唯一可能。

认知2:普雷马克原理:可以通过允许在完成不愉快的活动之后从事愉快的活动来促成行为。(原书第115页)

论述2:小时候,很多人在我们身上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写完作业就能出去玩、考进前三就买礼物。但长大后,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愉快的活动”来弥补“不愉快活动”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比如如果工作又累又忙,回到家后就用刷小视频、看八卦代替学习;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用暴饮暴食来代替本该去做的运动。就像一种恶性循环,遇到不愉快的事,然后去做短暂让人开心但实则毫无益处的事情,哪怕学习能够缓解焦虑,运动能释放多巴胺让自己舒畅。我们就像是把普雷马克原理用反了,并不是在用愉快的活动促成不愉快的活动,而是在用不愉快的活动为自己的放纵找借口。

在完成《教育心理学》阅读过程中,你克服了哪些行动困难,有什么收获与感悟?

@[1队][游学]王小瑞-北京

1.克服的行动困难:一是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几天突然就丧失了读下去的决心,感觉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但是后来通过丰富自己的观察角度,又加入了其他课程资料,让我明白了做的不是无用功,于是又找回了自己的行动动力;二是知识点理顺不清导致的情绪问题,尤其是前几章偏重理论的部分,因为太过于强调自己要记住全部的点,而忘记了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后来采取了合上书本整理思维导图的方法,而且越到最后几章越明确了篇章重点,于是情绪问题得到了缓和,加上最近在听其他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对于书本中的知识又加深了一遍印象,另外还有补充,因此不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记住了书本中的内容,而更多关注于理论的运用。

2.收获与感悟:首先,做一件事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效能感,因此丧失动机的时候引入多个观察角度,在多个不同层次上寻找自我效能感的来源非常重要;其次,读书,尤其是理论类书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提问做读书提纲来读书,具体来说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使用这个理论?我什么时候会使用这个理论?我和谁使用这个理论?比如,我读心理学理论的时候总会联想到英语中的相关教学法;再次,做读书笔记最关键的是抓住重点、再结合实践,并不是书本中的所有内容都是重点,只有对自己有启发、自己想发表感悟的地方才是重点;最后,不要去想坚持,也不要去念行动,做好每天的事就很好了,就像时钟每秒钟摆一下,要每天都给自己夸夸哦!"

@[2队][S243]智久-宜宾

一、行动困难的克服

(1)读不懂的困难:在提前读教育神经学的过程中,最常有的感受就是怎么已经读了一大段,但是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回过头来看依然是头脑空空。同时书上有很多名词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容易分心走神。同一章节读两遍之后,还是没觉得自己读懂了什么,不像教育心理学一样直白。后来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有难度的东西就要降低预期,不要强求一遍看懂,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把读书的过程慢下来思考。

(2)记不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记不住。自己记不住一是存在干扰,二是阅读过程中信息加工不够,三是不复习不回顾。关于干扰自己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在看书的时候写笔记,在之前的读书中,自己非常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但是效果非常不显著。在结合书上关于遗忘和记忆的方法练习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哪怕不勾画也能找到书里想要的内容。

(3)库存不够:库存不够是因为自己没有下定决定,必须要完成这个任务,压力不够动力就不够,希望和同桌好好沟通下,在外部压力的监督下先实现目标,再争取转化为内容动力。

二、收获和感悟

(1)在认识到自己是懒惰的那一刻,如果任由自己放纵下去,那无论自己怎么期许以后也不会有改变,但是如果在认识到这一刻的自己是懒惰的,而且在这一刻就立马行动起来,这就是一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哪怕是这样一次微不足道的成长,千万次这样的时刻积累起来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2)困难总是有的,也不是所有的困难你发现之后都能立刻解决的,当问题太多太杂的时候,要敢于带着问题走下去,不要因为有困难存在就轻易放弃,学会和困难共生,有些困难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过去的困难不见了,比如日毕,比如复盘,但是你又会发现还有新的困难需要去解决,比如记忆,比如迁移。

@[4队][S478]Achilles-广州

一、克服了哪些行动困难?

1、想出去聚会,还得惦记着能不能作业

年底虽然聚会少了,可是总有那么几次是在工作日。这个时候最先考虑的就是去了之后能不能完成作业的问题,因为自己总是习惯当日阅读当日作业。如果是提前预约的还好,反而会促进作业完成,成为提前完成的动力。如果是临时预约,那就要考虑一下了。想不到,作业已经变成跟酒、年纪一样的事物,需要我时不时考虑一下。

2、为了完成作业,被迫通宵

不是因为作业难到过了时间也写不完,而是因为我把用来加班时间先用来写作业了。当时,明明加班是为了完成突发的工作,可是当天的作业偏偏特别没有思路,加上还时不时有人跑过来打扰,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又不愿意为了完成草草了事。于是断断续续阅读到答题,来来回回地折腾了几个小时,眼看已经10点多,我认命了,反正现在开始到干完活回去肯定是凌晨了,于是决定先完成作业再说。果不其然,赶在12点完成作业,赶在6点前完成工作。幸好,我前一天就有预备,已经提前请了假,好歹第二天让身体躺平半天。

二、感悟

1、动机有多强烈决定作业完成时间和质量。

经过这些天完成作业的情况,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所说的动机决定激发行为保持行为引导行为的力度。

体制内写工作落实情况,总是把高度重视放在第一段,以前我觉得很俗套现在才发现这个非常有深意。

高度重视其实就是要激发出你的行为动机,这个动机足够强烈,你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得足够好。为什么呢?因为动机越强烈,你就会越提前去考虑完成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需要的资源和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碍和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完成任务你就会提前去规划各种资源来避免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比如说如果我知道明天晚上有一场聚会可能需要喝酒,之后肯定是没办法做作业的。我肯定死活会在明天早上先把作业给完成了再说,为了明天早上能及时完成作业,今天晚上我就要提前看书,最好把内容先熟悉一遍,同时也要早睡,然后明天早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起床。动机有多强烈,就决定你的眼光能看多远,反过来以始为终地倒推现在的行动。一旦能够这么干了,作业很少会超出计划,其实其他重要的事情都是如此,为了确保如期完成,你不会找任何借口和拖延,只会逢山开路遇水大桥的解决问题。一旦真的这么做了,不能如期完成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这会反过来形成一种正向反馈。所以,激发和保持动机强烈,本身就是把事情做好的一个好方法。

@[5队][游学]尤-惠州

在第三天的行动中,很感谢作业里那道题。从去年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书写自己的成长史,但进度比较慢,记录主观且存在幻想,原本想自己梳理完再去和父母聊,但发现有些部分没有他们我是无法解开心结的。为了解决那天作答中遗留的疑惑,我终于开口问了妈妈。那天妈妈发了28条语音答复我,有许多信息是让我很震惊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过年回去准备好好和他们聊聊。是这道题让我什么也没多想就去提问了,它推进了我书写成长史的进程。

@[7队][S374]海奇-广州

1、坚持每天阅读,这个在以前完全做不到,尤其是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阅读这种专业类书籍,虽然没有每天都阅读,但至少一周四次,其他靠存活,但是还是觉得自己进步蛮大的,起码不再是下班耍手机看剧看朋友圈,现在每天下班就是回到家吃饭休息一会看书写作业了,或者今天太晚下班就在车上写作业。以前睡前总会觉得很忏愧,今天又浪费了时间,但现在很少有这种感觉了,因为下班后时间都花在这上面,而且因为学到的东西又反哺回自己的认知,在一些想法上也慢慢有了改善,不过周末还是没有和工作日一样规律,这个是重点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以前在意的事,比如新出的小说,朋友分享的羡慕的东西,现在因为时间被压缩,都没有心思去在乎这些,有时候打开微信朋友圈,发现都是好几天前发的东西了。

2、通过这几周的题目和书籍内容,我真正意识到我所接触的很多规则很多平常的安排都是有迹可循的,就像我的工作,每一条方法每一个结果背后都有一个标准支撑,不是随便定出来的,有这个原理,有这个实验验证过,确实对目前的行为有所改善,就算因人而异,也能很快做到对症下药,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因为我以前的行为都是自以为是的,我觉得这个可能可以,这样做也许没问题,但是我的可能和也许又是一套怎样的认知在支撑着我做下这些重要的安排决定呢?我为什么这么信任这个系统?我怎么去验证它的可靠和有效性?虽然还是在底层徘徊,但认识到自己还是井底之蛙这一点就已经是突破了。

3、也有困难的地方,比如我还在纠结分享要怎么写,毕竟是大家都会听并且带着学习知识地心态去认真分析,就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

4、困难的地方也有听完分享没有及时做笔记,虽然有在手机上把一些重点记下来,但后面没立刻去完善,导致分享听完了就听完了,过程自认为学到很多东西,但回头真忘了是真忘了,这个要注意。"

@[9队副][S800]晴-合肥

一、 克服的行动困难

1.重新适应每天读书写作业的节奏。在上一期经济学读书小组活动结束后,没有“三个全面”这个外部驱动力的推动,人总是能非常快速的适应懒惰,自己制定的每天读多少书的计划也很快就黄了。因此第一、二周写作业的时候还有些手忙脚乱,踩点交作业。这一周终于把整体的读书写作业的时间固定下来了,也适应了这个节奏。

2.接受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第一次当队副,虽然参加过轮训,但理论和现实永远隔了18座山。尽管做了心理准备,开营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光是和每个队员沟通下来没想到需要花费那么久的时间;第一次负责分享也有些手忙脚乱,感觉自己全程在胡言乱语,所幸在大家的帮助下所有工作算及格线完成,后续也会对做得不好的地方进一步调整。

二、收获和感悟

1. 教育是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的行为,并不是你生了小孩就能天生升级为合格的教育者。教育学阅读中介绍了很多人脑记忆、认知方面固有的特性。这让我意识到,所有的教育方法最终必须符合人正常发展的科学规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学走路和一个初中生学习解方程式,对于孩子的挑战一样大。父母如果完全跨越发展阶段来教授孩子或者跟风报很多培训班,真的是会越学习越焦虑。

2. 不要“想当然”,学会理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不同处境。S老师在以前的晨读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见识见识不同的人,就去催作业,理由一定五花八门,这期开营前沟通的时候,队长也说过在复盘、交作业、挑作业、沟通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提前预案,我当时认为这些可能是小概率事件,这怎么会出问题呢,不可能啊。事实证明,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理解真的会南辕北辙,你觉得大家的理解不会偏差,也许是你见得样本量不够大,或者不够多元。这也更让我更理解了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用想象来代替真实,多调研,多理解,不要急于发言,这一点不仅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网络上都是如此。"

@[13队][游学]Linda-北京

诚如上面所述,自己是在最后一刻才闯进本期读书活动的,没有任何库存,又恰逢年末,工作特别繁忙,尤其年度考评最后环节的那三天,每天的工作量是平时的数倍,还要拿出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每天的阅读和作业,真是拼尽了全力,还好,总算坚持了下来,做到了“三个全面”,没给小队丢分!发现自己还是挺有拼搏精神的,在体力和精力上,也是不输年轻人的!而且,自己的打字速度、写作速度、阅读速度,在经历了这高强度的三周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学习、观摩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真厉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让人佩服,也很感欣慰! 作为出版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也有了进一步策划出版好书的动力!

@[13队][S259]purplegreen-上海

收获是:

1.早起提交完作业一身轻松,一天不用再考虑作业的事情。并且早起写完作业的势头,能顺便做其他事情,早起做的事情比以前增多了。写作业过程很痛苦,但结果真香。

2. 对书上内容理解比较深,并可以把书上理论运用在实践教学上。之前读书群水作业的时候,读书结束后也有充实感,但虚假学习水分居多,读完书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并觉得书上内容几乎和我没啥关系,只关注成功跟完一期,写了多少字作业等外在因素。这期提出不水作业要求后,也因处在行业中,给我很多处理课堂不良行为的策略和思路,遇到问题知道怎么办少了茫然,看到了自己教学上的问题,调整了自家娃的一些行为,正在努力成为有意识的老师,和家长,之前上班如同“上坟”的感受减少了很多,偶尔有跳舞去上班的感觉,开始感受做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13队][S961]阿丹-北京

1)无论距离多么远的知识,总还是有能使用的场景。今天在做一个工作方面的事情时,需要去做一致性的确认。当时就突然想到了最近在看的,学习中的测验,感觉这种一致性确认的方案设计就像设计诊断性测验的过程。需要明确诊断的目标,然后有针对性的,通过一些标准,对其进行校验。

2)持续行动,积少成多。这个感悟是在S老师让我们统计,自己在本期读书活动中投入的时间,以及最终积累的次数时触发的。之前每期总是觉得好逐鹿步坚持在一定时间内就完成了一些大部头的阅读,但没有去特别仔细的去算过真正投入的小时数。从这个来看,自己只是投入了不到两整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大部头的阅读,同时还撰写了1万多字的作业。让自己突然生出,原来很多书只要持续性的稍微多投一点时间,就能读完,但之前因为没有这种量化的统计,大部分时候都半途而废。通过这个统计,自己打算立一个flag,努力的去把自己一直欠缺的专业方面,补足一下,每天一小时,一个月后自己也许就已经很不一样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商测试弗洛伊德负面情绪强迫症性取向产后抑郁症容貌焦虑树洞绿帽癖心理测评存在主义抑郁症测试孤独症原生家庭控制情绪冥想MBTI恋母情结男人心理依赖型人格安全感PUA霍格沃茨洁癖职业价值观亲密关系心理学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