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作者:孙平 2020-10-22 08:39:54 心理百科

十年前,当我拿起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时,读到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我的心——“当你找不到受苦的意义时,你从苦难就变得难以耐受。”

我立即把注意力投向写下这句话的,一个当时编号为119104(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编号)的奥斯维辛囚犯身上。

实际上在弗兰克尔被纳粹投入集中营以前,他已经是维也纳一个小有名气的神经科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了。

而且在1938年德国纳粹吞并奥地利,并开始对当地的犹太人实行集体迫害之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放弃了去美国的移民签证。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医生,而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护他人,这当然包括自己的病人和亲人。

弗兰克尔是出了名的爱护自己的家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是因为爱而留在了被纳粹占领的维也纳,没有来美国。

实际上,也正是这份爱让他熬过了接下来比炼狱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奥斯维辛(Auschwitz)死亡集中营。

谈及爱,总结起来,我认为是三种爱让弗兰克尔从四个纳粹集中营的生死辗转中幸存了下来。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一、对妻子的爱

集中营囚犯每天要承担大量体力劳动,却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只有一碗清汤和一小块面包作为全天口粮,还要随时随地面临被殴打甚至被党卫军任意处决的危险。

在这样极端非人的环境之中,弗兰克尔没有选择自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想见到身处在奥斯维辛另一端女囚营中的妻子。

1941年新婚后不久,两人未出生的孩子就因为纳粹对犹太人的野蛮规定,而被迫人工流掉。而且他们根本没有享受过蜜月的幸福和欣喜,但在集中营生与死的交界处,正是和妻子日夜的“对话”将弗兰克尔挽救了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走了几英里,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互相搀扶着行进。尽管默默无语,但我们都在心里思念着自己的妻子。

有时,我偶尔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开。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绪万千。

我听见她回应我的话,看见她向我微笑和她坦诚的,鼓励的表情。

不论这是不是幻觉,我都坚信她的面容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我生平第一次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之中。”

这段话被弗兰克尔的传记作者们无数次地引用过,因为我相信没有哪个曾沐浴过爱情的人不会为此动容:人类“被抛”入这光怪陆离的世间,在自己生命的开头,压根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家庭以及所处之时代;

但唯一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的亲人便是自己的伴侣,那个你叫做丈夫和妻子的人。他/她的存在本身,就含括了你的自由意志。

无怪乎弗兰克尔后来,将爱视作找寻人生意义的三大途径之一:在爱中,我们脱离了世俗的,甚至是病态的自我关注,将注意力倾注到所爱之人身上。

而这种无私的倾注最终也将救赎我们自己,把我们超拔出我们过度的自恋。

二、 对事业的爱

使弗兰克尔活下来的第二种爱,是对自身事业的爱。

从1940年起,弗兰克尔开始撰写自己的《医生与灵魂:从心理治疗到意义治疗》(the Doctor and Soul: From Psychotheapy to Logotherapy)一书。

1944年,被他视若珍宝的此书手稿,在奥斯维辛,被别人当着他的面销毁,他们把它投到了火里。

作为一个医生,这份手稿融汇着他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感悟。

弗兰克尔自己说,这本手稿就是“自己前半生”。

弗兰克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书稿被毁,他无法阻止自己的“前半生被否定”。他告诉我们,那是他在奥斯维辛,为数不多的真的想自杀的几次之一。

但是他没有自杀。

他作为一个人的内心自由就在于:你可以烧我的书,你可以毁掉我存在的意义;

但我决定要为了重写这本书而活下来,我要“捡回”自己的前半生。

我不会让你享用那种毁掉别人存在意义的快感;我作为一个人,可以重建自己的生命意义。

弗兰克尔用他的生命诠释出了他后来所说的“态度自由”(attitudinal freedom),人类可能改变不了自己生存的大环境——但是直到死的那一天我们都可以掌控自己对这种环境的态度,以及应对它的方式。

看看他在最恐怖的死亡营——奥斯维辛里做了什么“专业工作”:

作为一个医生,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面建立了“自杀监控小组”;

组织了秘密的科学学会定期研讨;

他甚至,决定冒着生命风险去照顾罹患伤寒的狱友(一旦被传染伤寒,在集中营没有药物提供的情况下,必死无疑)。

虽然所有朋友们都反对他去,但是他却说:

“怎么都是个死,在那里(集中营医务室)死多少会有些意义。我想,作为医生,为帮助自己的狱友而死,要比作为不中用的铺铁路的劳工死掉,更有意义”。

后来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不止一次因为照顾病人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逃跑的机会。

但是后来他回忆道,正是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深刻认同感,对于救人于死亡,救人于疾患的责任感,对于这个事业的忘我投入,却最终使他活了下来:他因为不要命地救人,被集中营大囚头看上,成为了他的“御用医生”,结果后来反而受到保护。

然而他的初衷只是:我是一个医生,一个助人者——这是谁也夺不走的职业尊严。我要死,也一定要带着这个尊严死。

三、对自己活着这个事实——对存在本身的爱

第三种使弗兰克尔活下来的爱,是对生命,或者说对存在本身的爱。

弗兰克尔认为,有的时候只有这种爱能够帮助我们度过看似找不到任何意义的苦难。

哪怕人之将死,对于生命本身的肯定和热爱,仍然是有救赎性的。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照顾一位将死的女病人时,获得了这个激励他后来半辈子的体悟:

这个年轻女子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在跟她谈话时,她却很快活,她告诉我:“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善的事。”

她指着窗外:“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

透过窗户,她只能看到栗树的一条枝桠,上面开着两朵花。“我常常跟它交谈,”她对我说。

我感到震惊,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是否在说胡话?她是否有了幻觉?我好奇地问:“树是怎么回答你的?”

她告诉我:“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这或许就是弗兰克尔所谓的第三种找寻人生意义的途径:透过存在本身的苦难。

弗兰克尔反对无意义地去受苦,并认为那是纯粹的自虐。但如果苦难真的意外来临,我们作为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可以在自己生活,存在的苦难中,找到它对我们最切己的意义。

找到了意义,就转化了苦难;苦难就变成了经历;而经历+知识=智慧.

我曾经有一位女性来访者,经历过两次意外的流产之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怨天咒地,找不到自己这样受苦的意义。

在经过了半年的哀伤辅导以后,她逐渐意识到:这两段苦痛经历似乎是在提醒她——生命来自于一个“更为宽广的地方”,“生命的到来和离去都值得敬畏”。

在治疗室之外,她开始变得更加谦逊,她有了宗教信仰,而且她对别人的孩子更加和善,因为她明白了——“这世上能实实在在成为母子的终究都是不易,他们值得被祝福,被温柔地对待”。

有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苦难会将我们击回到一个非常“原始”的位置,让我们问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一个承受了这么多失去的生命,它本身是否还有意义?

如果剥离了财富、名望、权力,甚至被剥夺了基本人身自由,这个我的存在本身,还值不值得活下去,还有没有意义?

弗兰克尔的女病人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在外人看来,她孤独悲惨地死于犹太人集中营;

然而她自己,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窥见了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生命力。

弗兰克尔也找到了自己受苦的意义,这种意义,让他最终活了下来:

在外人看来,他经历了四年完全非人的集中营生活;

多年的手稿付之一炬;

重获自由的时候,被告知:自己的父母、哥哥、嫂子以及日思夜盼的妻子,均死于纳粹之手......

然而,这个坚强的人类,这个弗兰克尔却告诉我们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的意义:“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我获得的最重要的体验是:除了上帝,我不再畏惧任何东西。”

勇敢和敬畏就是他所寻获的意义。

他进去前是一个医生,一个儿子,一个深爱着自己妻子的老公;

从集中营里出来后,他成了一个大写的,完整的人。因为完整,其人性中仿佛带上了些许神性。

所以我们说,经历过奥斯维辛以后,弗兰克尔才成为了弗兰克尔——那个勇敢而慈悲,一个将自己接下来的一生,都投入到和别人一起找寻自己生命意义;直到八九十岁还在驾驶着飞机在空中飞行;给“无数绝望之人带去希望”的那个被所有我们这些后学所铭记的——VIKTOR FRANKL。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心理健康社交恐惧社会心理学EPDS自卑九型人格反社会人格男人心理人际关系依赖型人格源码咨询师负面情绪叛逆期智商心理学聊天心理测评洁癖思维反刍双向情感障碍霍格沃茨抑郁症女人心理绿帽情节存在主义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