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知不觉地为别人而活?
作者:挂宝 2020-09-16 09:53:40 成长心理

电影《狗十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小女主丢了宠物狗之后,伤心不已,闹得家里天翻地覆。家人积极帮找,实在找不到,只好买新的狗狗替代,但这些都无法被女主接受。她还是一意孤行,还害得爷爷受伤、奶奶走丢,最后被爸爸给打了一顿。后来,爸爸哭着给她道歉,她也变得“长大了、懂事了”。

为什么不知不觉地为别人而活?

有人说,爸爸、后妈、堂姐还有爷爷奶奶都太不懂小女主了,只想着“哄小孩”,进而维持表面和谐,却不理会她的真实意志。也有人说,小女主太作、太任性了,不依不饶,辜负家人的好意,实在太不懂事。

其实,他们两方的行为都在情理之中,也并非没有良好的亲情基础,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追求家庭的和谐和追求自我意志,难道就只能势不两立吗?其实,或许他们只是有着不同的自我模式,或者叫自我结构。

自我,是一个包含着明显的品质特征、与情境分离的一个整体。

而中国的文化氛围,正在给无数的人定制一个相似的自我模式,以至于许多人认为那就是对的。或许不同的自我结构并无对错之分,但了解一下不同自我结构之间的区别,很多人际矛盾也就不算矛盾了。

Markus等人的研究

Markus等人认为典型的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品质与成功,在这种文化下,个体通过发现和表现其独特的内在品质、关注自我来维持其独立性,个体形成的是一种独立型的自我结构。

而大部分非西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际的和谐和团体目标,在这种文化下,个体形成的是一种依赖型的自我结构,自我被认为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人们非常关注他人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依赖型的自我图式中将一些重要他人包括进来,而独立型的自我图式中不包含他人。这种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将指导个体评价、组织、调节其个人经验和行动。东西方文化下不同的自我结构可以解释人们在认知、情绪、动机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

为什么不知不觉地为别人而活?

认知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自我系统将产生认知上的不同结果。依赖型自我比独立型自我对他人更关注和敏感,相应的会有对他人、自我与他人关系方面的更好的认知。独立型自我的个体更关注其独特性和个性的信息,根据其兴趣、技能、态度编码组织信息,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有着更好的记忆。

Holyoak和Cordon等人发现,对于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其对自我的表征比对他人的更详细和清晰。Shweder和Bourne则发现,对于所熟悉的人的描述中,印度人的描述比美国人的更情境化、人际化。

也就是说,独立型自我者更易将自我知识组织到一个个体个性品质的等级结构中去。而依赖型自我者具有相对少的关于“普遍自我”“普遍他人”的结构知识。特定社会情境比单独的个体品质更多用于表征之中。

情感方面的差异

自我结构的差异也反映在人的情感经验差异上。Markus指出,情感经验是依赖于当前的社会情境的,同时,情感经验反过来在解释改变社会情境的本质上起着关键作用,并可剌激个体投入某一特定行为。关于社会情境的构念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我、他人以及二者的关系,情感经验则根据自我构念而发生系统性的改变。

有研究发现,个人主义者比集体主义者快乐,自我的某些心理属性(自尊、自我一致性)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者比集体主义者与快乐有更高的相关。一项实验也表明,美国人报告积极情感的频次显著高于消极情感的报告频次,但在日本则完全没有这种差异。

Suh认为,在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中,更强调每个人的权力、自由和独特的情感,每个人都可获得许多个人自由和机会并要对自己的快乐高度负责,可以更努力地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生活。

而在更加集体主义的社会中,集体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需要往往优于个人的思想、价值和喜好,人们相信对于幸福的控制是有限的,各种因素超越个人的控制,如幸运和家庭背景被认为在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幸福时起到重要作用。

Markus和Kitayama认为在独立自我的文化要求下,文化认可的社会动机极大地帮助个体去揭示和确认自我的令人满意的内在品质;在依赖性自我的文化要求下,社会动机强调在相互依存的情境中保持一个相互参与的社会关系,推动个体去确证依赖性自我。

动机方面的差异

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通常认为人的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如自尊、避免认知冲突、自我实现,这些动机也可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独立型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过程是依顿于自我系统的性质的。

不同于独立型自我,依赖型自我会更多表达、经历社会性的或与他人相关的动机,会努力地去接受他人、适应他人的需要与要求,节制个人要求与欲望。即使与自我有关的动机如自我增强、自我一致性、自我验证、自我实现等,对于不同的自我结构也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Bond通过对中国人动机的研究发现各种动机的水平很明显地直接反映着中国人传统的社会集体导向。对于中国人来说,较高水平的动机有降低需求、社会导向的成就、容忍、秩序等,中等水平的动机有自主、尊重、求助等,低水平动机有个人导向成就、表现、攻击、权力等。

但是,Hwang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表现、自主等动机水平有所上升,而顺从、秩序、容忍等动机水平有所下降。

为什么不知不觉地为别人而活?

质疑

虽然Markus等人的理论在解释跨文化差异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仍有许多研究提出了反面证据,一些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在集体主义一个人主义的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反证,不支持Markus等人的理论。Takano和Osake回顾了日本与美国人的集体主义一个人主义研究后发现,2个确证性实验和5个问卷研究,未发现两个国家的差异,2个关于合作的实验研究和1个问卷研究发现日本人比美国人有更强的个人主义。另外仅有1个研究支持日本人比美国人更有集体主义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1-56

[2]潘志然,&崔红.(2004).独立型与依赖型自我:markus等的自我结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2),465-468.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心理学恐惧心理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咨询师叛逆亲子关系社交恐惧症恐惧症情商哈利波特俄狄浦斯情结职业性格心理治疗弗洛伊德回避型人格障碍绿帽情节洁癖女人心理职业价值观正念职场心理社会心理学心理测评系统九型人格心理测评男人心理